
本网讯(通讯员/成炫乐)近几日,阳新县龙港镇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辆辆大巴、一批批游客相继涌入这片红色土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份以来,龙港镇已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突破20000人次,一时间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据悉,龙港镇曾是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和鄂东特委遗址所在地,享有“小莫斯科”之称。目前,全镇仍保存着鄂东南特委、龙燕区苏维埃旧址和彭德怀旧居等革命旧址达70余处,其中36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列入湖北省近日公布的33处不可移动革命历史文物名录中,是一座“天然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走进龙港镇烈士陵园,瞻仰3011座红军烈士墓碑
4月20日上午,1辆满载乘客的大客车浩浩荡荡驶入龙港镇烈士陵园,湖北省富水水库管理局组织党员干部整齐列队走向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瞻仰缅怀先烈,学习党史,汲取精神力量。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永不叛党!”在纪念碑前,富水水库管理局50名党员鞠躬默哀,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向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致敬。
“看到这么多无名烈士墓碑,我感到非常震撼、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我们此次开展党史教育活动,重走红色故地,思想和精神都受到了龙港红色文化的深刻洗礼,一想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没理由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要尽心尽力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湖北省富水水库管理局干部熊志伟激动地说。
据龙港镇原人大主席柯美胜介绍,1931年,在龙港镇成为鄂东南苏区21个县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后,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进行疯狂围剿,为了捍卫红色政权,以彭德怀为总司令的红五军展开了反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缺医少药,共有3011名英烈长眠这里,这些牺牲的烈士,只有29人有姓名。
一座座丰碑、一段段铭文似乎把前来瞻仰的党员们带到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尽管绝大多数的烈士墓碑没有名字,仅用编号标记,但革命先烈们的忠诚、勇敢、热血、无畏牺牲的精神被我们永远铭记。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们陵园每天都有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人多的时候光一上午就有十几批次,大家都是排着长队前往纪念碑前瞻仰先烈。”龙港镇革命烈士陵园负责人梁师范介绍说。
参观红军街革命旧址,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
4月19日,在班主任肖兴国的带领下,龙港镇完全中学801班60余名学生来到红军街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五月榴花遍地开,鲜红旗帜树呀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一个新世界……”,在龙港镇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李银带领同学们学唱《庆祝工农民主政府成立歌》,观看党史纪录片《红船起航》,并给大家讲述革命由群众自发到由党的领导的故事。
据了解,大革命时期龙港是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龙港老街当时设有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红五司令部等48大革命机关,称为“红军街”,在当时,被红军称做“小莫斯科”。龙港著名红色景点彭德怀旧居也位于红军街内,1930年,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第二、四纵队进抵龙港反动武装,为鄂东南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红军街中主要有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鄂东南总工会旧址、彭德怀旧居等12革命遗址。龙港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有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等革命实物和照片共500余件。
走在红军街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当年的革命标语、壁画等遗迹,也有解放后刷写的“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胜利前进”“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最大光荣”等标语,置身其中,依然能够感受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潮。
“不仅仅是我们党员要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更要让学生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党史、感党恩,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学校今后将以班为单位,继续组织师生到革命旧址现场接受党史教育。”肖兴国说。
走进红军村,参观爱国主义“活教材”
龙港镇岩泉村,又名红军村,现改名为上泉村。
据悉,1931年春至1932年秋,在湘鄂赣边区前线反“围剿”战斗中,有一千余名负伤的红军,被转到位于岩泉村的红军后方医院治疗,其中有董自洋等132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其中只有4位烈士有名有姓的,其余128名均为无名烈士。他们被就地安葬于红军村内,形成了红军烈士墓林。后来村里将散落在别处的49名本村牺牲烈士墓冢也迁移到烈士墓林。
1976年春,上泉村老支书陈绪国带着村委会干部在烈士墓前亲手植下了132棵柏树。如今4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柏树已有20多米高,在烈士墓前,这132棵柏树排成一排,像一队高大威猛的士兵,守护在烈士墓前,庄严而肃穆。
4月16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塔社区两个党支部49名党员慕名而来,高举党旗,头戴红帽、胸挂党徽,缅怀革命先烈,接受思想的深刻洗礼。
“我们早就听说阳新县龙港镇有个红军村啦!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今天重走革命圣地,瞻仰一座座烈士墓碑,聆听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红色故事,真的非常感动,收获非常大!我们社区党员将进一步发扬不怕困难挑战,敢于斗争革命精神,从党史中吸取奋进力量,切实为群众为事实解难题。”双塔社区干部谢蓉说。
“晴得三日溪见底,屋檐一响溪水浑”。上泉村还有一口井一直见证着“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据上泉村讲解员朱斌斌介绍,上泉村一直没有打井的习惯,祖祖辈辈都是饮用山溪水。1931年,天干大旱,军民吃用水都很困难。留守处的红军决定利用空余时间掘土凿石,终于找到一股清泉,建成一口长2.5米、宽2米、深3米的井,解决了周边五个自然湾的群众饮水问题。上泉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直亲切地称其为“红军井”。
“今年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以来,我们红军村迎来一个参观学习的‘热潮’,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人数突破6000人次。下一步,我们上泉人,在做好参观学习接待工作的同时,定会继续传承红军烈士的光荣传统,齐心共建一个生活富裕、平安祥和的上泉村。”上泉村党组织书记陈世海说。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