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宝塔湾溺水高发之谜的实验
周子棠(湖北荆州中学高三学生)
春夏之季,有着一千多公里长江段的千湖之省湖北,又到了溺水故事高发期,一次中学生在荆江险段宝塔湾的简易水流测试,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这里也是2009年哄动全国的“大学生救人溺亡、挟尸要价”事件发生地。
一、荆江险段著名的死人坑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最险,莫过于观音矶。位于湖北荆州的观音矶,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是历史上著名的险工险段,国家领导人视察长江水情时,都会来到此处。(矶:指水边突出的大岩石或石滩)
观音矶边,有一个宝塔湾,人称“鬼门关”、“死人坑”。宝塔湾看起来水面平静,但每年都有多人在这里溺水身亡,最多一年溺亡人数曾达到22人。2009年,哄动全国的“大学生救人溺亡、挟尸要价”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如今,这里立起了多个警示牌,但溺水者数量还是居高不下。直至现在,宝塔湾冬泳队每年还救起30多人。
更加离奇的是,有多位救人者,一旦下水后也自身难保,溺水身亡。为什么这里如此异常?是地形的原因,还是因游人数众多所以发生的机率高,还是有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原因?
(宝塔湾的警示牌及游人)
二、宝塔湾为何溺亡频发?
宝塔湾就像一张咧开的嘴,岸边的沙滩像一条黄色的大舌头,笔者在一次游玩中,为了看清真实的水流速度,在舌尖处将泥沙抛向水面,向右半米泥水向右流,左半米泥水向左流,就像有一把刀,将水流劈开成两边,渭泾分明,十分奇妙,能否也用此方法测出宝塔湾水流的“轨迹,流速”等水情规律,分析险情高的原因,并找出避险策略呢?
查阅了当地水文资料后发现没有此处的数据,咨询水文站人员,其答复到:“宝塔湾地理位置特殊,为矶头处,水流紊乱、变化大,流速数据不能选用”。
(长江航道在观音矶头处拐弯)
根据公开渠道得到的卫星图、长江水位、流量等信息,绘制一张设想中的水流轨迹图:长江主航道水流速度较快,宝塔湾内水体相对静止,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一条流体上,流体质点的速度与在这一点上的压强负相关”,也就是说流速越快压力越小,湾内水流将会因负压被吸向主航道,下游的水流遇上舌尖状的沙滩后形成回流补上。
(设想的宝塔湾内水流轨迹图)
如果这张图可以被证实,那么就说明真的有暗流把游泳的人推向江心,普通游泳者的游速如果抵抗不了水流速度,只会离岸越来越远,最后酿成惨剧。
三、设计验证模型
试验模型共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1:将多个不同颜色的漂浮物投入水中作为标记点,用无人机高空航拍视频,后期根据标志物的位移绘出轨迹、算出速度。但存在问题:a)漂浮物放出后无法回收,有污染江水等环保问题。b)上千张图片用等时测距的方法计算流速,工作量庞大。
方案2:用船模载上GPS随水飘流记录轨迹,当流入江心再启动摇控将船开回,取出数据。优点:a)可回收。b)可多次施放,增加样本数。c)后期计算简单。
——决定实施方案2。
接下来,对方案2作了进一步完善:
a)在航模船下吊一个灌沙实心球,这样更接近真人入水的深度,并能减少风浪的影响,同时搭专业北斗+GPS导航仪记录轨迹和速度。
(船模下坠实心球) (北斗+GPS双模导航仪)
b)因Google卫星图为枯水期与测量当时的实际水位不符,需将GPS数据在Google Earth中导出后,再套叠绘制在无人机航拍的实际地形图上。
(GOOGLE地图为 2018年1月10日卫星拍摄)
( 无人机航拍地形图 2018年10月22日)
3)长江不同时期的水位流速会有一些差别,实验时间将选取在游人最多溺水高发的10月,此时与春季水位也有相似之处,水位期更长,更具代表性。
四、测量实验
2018年10月22日,也就是当年“大学生救人事件”日期的前2天,实验开始。
(航船入水,记录轨迹)
第一次实验,模拟不会游泳落水者的情况。船放置在近岸处,随水漂流。轨迹图如下:
(近岸处水流轨迹图 3次)
这次得出的结论与设想的模型一致。水流在湾中形成一个大的回流,平均流速为0.3米/秒,在与主航道江水合并时流速加快,达到0.8米/秒。
第二次实验,模拟游泳者离岸进入深水区的情况。将船启动,开到中间部份后,再随水流而动。 轨迹图如下:
(离岸处水流轨迹图 3次)
这次实验与预测的有点不一样了:近中心部份的流速明显加快,在宝塔湾上游(图中左半部份)并非全是从湾内流出的水流,GPS轨迹显示这里还出现了倒流、涡流、湍流的现象。
而在江面也能观察到,宝塔湾下游近沙滩舌尖处的水面十分地平静,而在上游有明显的波浪。
(宝塔湾内一半平静,一半波浪的水面)
五、实验结论——水流图中红色高危区
根据以上两组GPS轨迹图,最终绘制出的水流图如下:
“在宝塔湾中,外圈形成一个大的回流,流速较慢。中心部份,随着回流半径的变小,流速逐渐加快与主航道斜插进来的强大水流相遇,形成一个紊流区。”
(宝塔湾水流轨迹流速图,红色部份为高危区域)
结论:图中右半部份,宝塔湾下游水面看似平静,水流却在慢慢加速,当离开岸边,进入紊流区之前水流速度达到了0.8米/秒,普通人的游速很难超过此速度(国家三级运动员男子蛙泳200米达标成绩为3分19秒,合1米/秒),当游泳者超过不了水流速度时,将会被卷入紊流区,紊流区局部流速达到1.5米/秒,在湍流之中,如不能冷静处理,不断扑腾,游泳者终将因为体力不支而沉入江中。
六、那头奔来的灰犀牛
然而,夺走这些溺水者生命的,仅仅只是水流吗?是否还有一些心理上的陷阱也是我们需要从这些事件里学习到、并且规避的呢?
美国畅销书作家米歇尔·渥克提出过一个“灰犀牛理论”。当一头灰犀牛向你奔来,远远看上去很笨拙,速度也不快,但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灾难就已经降临了,根本来不及躲避。那些溺水的人们,在宝塔湾游泳的前半段,一定觉得水非常的平静、温和、容易驾驭,就像那头还没奔到近处的灰犀牛一样。
中国也有一句俗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为什么有人因为会游泳,反而陷入更危险的境地。我们的技能和经验,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我们看清真相的障碍。
卫生部发表的数字显示,溺水死亡是中国0岁至14岁年龄段的第一死因,占56.58%;中国平均每年有57000人,相当于每天有150多人溺水死亡。
长江宝塔湾只是中国无数水域的一个样本,不同水域有着各不相同的险情,我们如何避免或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呢?
自然界的水流状况我们无法改变,但培养人们认清自己的心理陷阱,教育学生增强风险意识是我们的一个长期任务。除此之外,地方管理部门也可以多想一些办法来劝戒警示游泳者。
现在,宝塔湾的岸边已经树立起一些警示牌:“水流紊乱,危险至极,不宜在此进行涉水活动”、“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等。但多数人还是视而不见,还有一些人觉得警示牌是给那些不会游泳的人看的。如今,宝塔湾溺水事故依然频频发生。那么,怎样才能让警示牌真的起到“警示”的作用呢?
是否能将宝塔湾的“水流图”标注流速后,立在醒目处,让人理性地了解水情,提前看到那头“灰犀牛”,然后配上这样的警示语:“如果你速度能超过国家游泳健将,并能持续30分钟,那么你还有50%生还的几率”,诸如此类。这样的警示牌也许会比“危险至极”的表述更有效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