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2月份国内创投市场疲软,人工智能仍然炙手可热。
投中研究院发布《2019年2月中国VC/PE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融资规模高达16.58亿美元,居细分领域第一。在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企业融资服务机构投融界平台上,3月挂牌的人工智能股权融资项目多达377家,同比新增110.36%。
政策“红利”也促进了人工智能行业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增长率达26.2%。
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投资人中心合伙人陈宇飞指出,未来十年,“智能+”这一国家级战略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政策资本双向利好 “智能+”成投资热点
人工智能行业究竟有多热?
3月22日,某智能CAE系统研发及高性能计算项目在投融界平台挂牌,其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有限元自动生成核心技术,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的新产品在“天河一号”测试通过。该项目拟出让5~20%股权,意向融资2000万元~8000万元用于营销体系建设。截至26日,共接受1793人次的投资意向咨询。
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卢祖传表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是下一波巨大的商业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力需要深度和广度,技术和数据本身需要找到有价值的场景进行应用才能形成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最大价值。
以具备高质量大数据的金融投顾行业为例,据新华网报道,贵州商人武长明为了扩大其人工智能教育连锁机构的规模,找了很多融资机构都没成功,后经当地政府部门推荐找到了投融界。该平台入驻有35万家投资机构,总持有资金超过50000亿,成功对接融资1280亿元。资金方资源包括VC、PE、产业资本、个人投资人等,融资渠道包括民间资本、个人投资者、大企业投行部、银行借贷等。
武长明在投融界受到了资金方热捧,只用了短短10多天就确定合作意向。不到一个月,首笔资金到账。之所以能够高效撮配成功,就在于投融界打造的一套全国综合性创投数据库,其中,资金方调查、资金方投资意向、项目价值及优势、项目方需求、数据描述......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投顾,通过多方面维度共同策应匹配,帮助众多诸如武长明的创业者筛选出更精准有效的资金方,进行介入、对接、开展服务。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今天的人工智能热潮,还只是人工智能与数据或商业流程结合、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的开始阶段,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穿透零售、医疗、安防、交通及金融等产业。
以蚂蚁金服2亿元投资的公共交通运营商小码联城为例,该公司为全国83家公共交通机构提供超过5500万次实名校验账户,6.5万辆公交车辆部署能智能终端,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级物联网集群。并在武汉、成都等地推出基于“互联网+公交”的按需响应式定制公交,早班平均上座率高达80%,晚班平均上座率高达42%。
可以预期,2019年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公共交通场景应用落地的黄金爆发期,催化未来3-5年公交产业格局成型,诞生行业龙头。
未来十年最大风口 如何防范泡沫风险?
观察人士指出,人工智能行业“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类似云从科技、商汤科技这些持续获得融资的AI巨头,一边却是众多“伪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密集倒闭。
据亿欧智库《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累计获得超过500亿人民币融资,但其中商业落地前100强公司累计产生收入却不足100亿人民币。在整个产业链中,90%以上的AI企业依然处在亏损阶段,绝大多数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两亿。市场仍处于良莠不齐的阶段,存在很多投资陷阱,因此投资决策需加倍谨慎。
“人工智能领域肯定有泡沫,而且泡沫还不小,但我觉得这个很正常。”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存在两方面误解。其一是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控制人,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离这一步其实还非常遥远,甚至永远达不到;其二是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有意义的事还不够多,这个市场还处在早期阶段,所以对它不够重视,李彦宏认为这是很危险的。
“过去2~3年里,人工智能C端把该吹的牛已经吹出去了。”速感科技创始人兼CEO陈震表示,几乎所有AI公司都在拼产业化的落地,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获得更多的用户基础,获得更多的产业化及市场化的成果。AI的平台化和联盟化正成为从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人工智能是未来十年最大的风口之一”。中国投资人中心合伙人陈宇飞认为,人工智能所谓泡沫之说,主要由于一些头部企业估值过高,融资额占了整个行业的 40%,但很多初创企业估值仍比较合理。目前从政策扶持及行业趋势来看,正好是进入行业应用阶段,是很多中小企业入场的机会。
投融界专家吴烨维表示,人工智能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绝对值高于美国,但对制造业投入明显不足。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投资23.4%集中在商业及零售领域,18.3%在自动驾驶,而制造业不到1%。
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要远高于其他行业。据埃森哲报告指出,到2035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将在人工智能拉动下从6.3%提速至7.9%。因此,加快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促进中国智能制造走向全新时代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比互联网的冲击,人工智能对传统企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将更加广泛、凶猛,所以传统企业拥抱 AI 时代的最佳策略是寻找到既拥有 AI 解决方案,又熟悉行业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