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8年已接近尾声,在这一年里,网约车可算是一个“热词”了。首先网约车依托互联网技术和设备,以方便快捷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巡游出租车“一家独大”的局面,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公众出行领域异军突起,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万顺叫车、曹操专车等网约车平台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上汽集团、福特公司这些大佬级的企业也纷至沓来。但是,随着网约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行业乱象频出。特别是5月份、8月份连续发生的安全问题,此后政府主管部门改变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宽松监管模式,开始对网约车行业进行治理,频频出台新规,从三个维度收紧了政策。
首先是对车辆。许多城市在轴距、车价、排量、功率、车身尺寸、车龄等方面设定了高于传统巡游出租车的标准。这些标准显然与服务质量关系不大,但提高了合规成本。
其次是对司机。一些城市规定了户籍限制,在北京、天津这些网约车用户量较高的城市,只允许有本地户籍的司机申请网约车从业资格。
再次是对平台。许多城市实际上增设了行政许可的条件,例如,网约车平台的线上服务本来是跨地域的,但许多城市要求平台公司必须在本地设立分公司之后才能申请网约车平台资格。
不难看出,收紧的政策以“限”为主,似乎回到了传统出租车的监管模式。但是网约车作为一种创新的出行方式,如果单单是套用传统的监管模式,很容易扼杀其创新本质,沦为传统行业的一部分,最终损害的将是公众出行质量。
正如马云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说的:“在刚刚造出飞机的时候,不仅一次的出过事故,但是也没有取消整个航空业,当然也没有将火车的管理制度搬过来管理航空业。企业做的应该是企业该做的事情,政府也是应该做政府该做的事情。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关心安全或者不安全,有没有人受伤或者死亡,只有安全是最重要的,该担心的并不是行业被取代,一个行业被另外一个行业所取代,那是市场发展的行为,政府关心人民的生命安全就行。”
的确,一个新的出行业态兴盛,应当促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新老业态兼容并蓄,丰富服务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大众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依法对网约车市场进行“适应性治理”才应该是正确的做法。新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对一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模式、新行业了解和把握很有限,需要和相关企业形成新型合作关系,与企业一起探讨什么样的规制和监管对创业创新更有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更有助于降低市场外部成本,尽量减少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政府部门要以“包容审慎”态度逐渐降低网约车准入门槛,与网约车企业、社会公众共同承担治理责任和压力,共同推进形成完备有效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