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记者/实言 通讯员/张俊 毛宸 刘靓) 当AI算法精准捕捉观众微表情,当“00后”女生用专业抚触操诠释“教科书级带娃”,当无人机载着快递穿越校园三分钟直达——这些充满未来感和生活味的场景,并非科幻电影桥段,而是长江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活动周上的真实一幕。5月8日,该校2025年职教活动周敞开校门秀出“硬核”技艺,一场属于Z世代青年的技能“嘉年华”,让职业教育“破壁出圈”。
AI“读心术”:科技让情感可见
“您现在的心情愉悦度为85分!”在该校数据信息学院展台,学生团队现场展示“心灵镜像”情绪识别系统引来阵阵惊叹。高清摄像头前,观众的表情被实时转化为数据流,系统不仅能区分高兴、平静、忧伤等情绪,还能通过算法生成“情绪心电图”。精准度令围观者直呼“比家人还懂我”。隔壁展台,口罩识别、车牌识别等AI应用同样吸睛。
“大学生月姐”颠覆传统月嫂认知
“水温45℃,奶粉平勺刮净,手腕试温后再喂……”学前教育专业展台前,该校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梅剑演示的“冲奶八步法”被观众举起手机全程记录。她轻托婴儿模型,拍嗝力度、抚触节奏堪比专业护理师,有女教师当场感慨:“这手法比我当年带娃精细多了!”
该校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陈咏慧现场教科书式演示婴儿抚触操,动作娴熟,语言超级温柔。据介绍,即将开辟的托育专业学生需掌握0-3岁婴幼儿照护全流程技能,包括急救、早教游戏设计等,“现代家庭需要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教育理念的‘升级版月嫂’”。一家企业代表直言:“‘大学生月姐’将是行业新标杆。”
“指尖芭蕾”与“空中快递”共舞
该校财经旅游学院展区,一场无声的“速度与激情”正在上演。大数据会计专业学生指尖翻飞,五指点钞如弹钢琴,扇形点钞似孔雀开屏,最快者30秒清点百张练功券。而在操场,无人机“快递员”已升空,将一份紧急文件从启航楼精准投递至行政楼,全程不超过180秒。“未来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就靠你们了!”物流公司代表对现场操作的学生点赞。
非遗“潮”起来,技能“活”起来
当传统遇见创新,非遗展区成为最诗意的存在。汉绣传承人指尖翻飞,金丝银线在绸缎上绽放凤凰、樱花;该校城市建设学院大学生叶画匠人以树叶为纸,将画作浓缩于方寸之间。更令人叫绝的是“非遗+文创”的跨界实验:缠花技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碰撞,绒花胸针刚展出就有师生纷纷提出要购买。“我们正在开发非遗体验课程包,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该校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杨帅的规划,勾勒出职教赋能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该校医药护理学院“五育坊”工作室则把“健康夜市”搬进校园:中药香囊驱蚊配方、低糖药膳茶饮、农药残留速测服务前排起长队。“检测这个青菜合格吗?”一位市民阿姨的提问引发笑声,学生用试剂检测给出安心答案。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与厨师合作使食堂变身“养生厨房”,引爆食堂窗口,师生体验舌尖上的“非遗”:莲心甘草茶清火润燥,茯苓排骨软糯鲜香。这场“食疗革命”背后,是学子们翻遍《本草纲目》的考据,更是对“治未病”理念的现代诠释。
活动当日,该校医药护理学院打开校门,邀请周边居民走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在“溯本求源”展区,全息投影技术让《神农本草经》典籍“开口说话”,学生志愿者生动诠释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当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治疟典故与屠呦呦诺贝尔奖成就同框呈现时,市民张先生感慨:“原来中医药传承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虚拟仿真炮制体验区人气爆棚,居民通过智能交互系统“解剖”3D药材模型,指尖轻点即可获取产地功效等百科信息,让传统智慧焕发科技光彩。
当苔藓遇上钢铁,学子演绎“跨界美学”
职教周活动现场,风景园林专业打造的“掌中花园”成为人气打卡点。学生们化身“自然造景师”,在方寸之间施展魔法:苔藓与多肉植物错落铺展,火山石与溪流沙精心勾勒地形,微型亭台、石桥点缀其间,一盆一景皆成画卷。当得知这些“微缩山水”均出自学生自主设计、培土、造型,现场观众纷纷提出预订,要将这份指尖上的绿意带回家装点生活。
相隔不远的科技展区,该校人工智能学院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正上演“机械狂欢”。这个搭载情感交互系统的仿生机器人,不仅能准确执行握手、作揖等礼仪动作,更能随着音乐节拍跳起街舞,甚至完成空翻特技。当它用机械臂比出爱心手势时,围观人群爆发出惊叹与掌声。这群00后创客用代码赋予钢铁温度,让硬核科技绽放出人文光彩。
从盆景到机器人,职教学子正以匠心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诠释着“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时代内涵。
职教学子“送课下乡”,用歌声助力终身学习
职教活动周开幕首日,文化教育学院师生将“移动课堂”搬进武城村老年大学,以一场适老化音乐课演绎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生动实践。
聚焦老年群体学习痛点,该校教学团队研发“四维教学法”:将五线谱转化为“色彩图谱”降低认知门槛,创编“山水律动操”唤醒身体记忆,实施器乐分层教学实现精准指导,最终通过合作演奏激发团队共鸣。当沙锤轻响应和非洲鼓点,《上春山》的旋律在银龄合唱团口中流淌时,72岁的学员李奶奶眼含热泪:“原来暮年也能拥有‘音乐青春’!”
从世界读书日的经典诵读到职教周的适老教学,该校文化教育学院正以“文化反哺”构建全民教育共同体,让技能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当职教学子把才艺展台搭进田间阡陌,他们传递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职业教育“以文化人、以技惠民”的初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