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万市民赴植物园上自然课,超千位国内专家参与自然教育大会。11月1日-3日首届中国自然教育周在武汉举行,自然教育“武汉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自然教育周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导,由中国林学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湖北省林业局主办。设有自然教育大会、自然嘉年华、武汉自然教育系列活动成果颁奖等多项活动。
液氮制作人工蘑菇云,拿起工具修复化石,在垃圾桶上创意作画……11月2日至3日,2019中国第五届自然嘉年华在武汉植物园举行。作为中国自然教育周的主要活动之一,这场为期2天的嘉年华活动吸引了5万市民参与,带着孩子,携着亲友,人们在东湖边的秋日暖阳里感受大自然的清新,见证科学的奇妙。
记者在自然嘉年华上看到,自然梦剧场、自然观察家、明星导师课、北斗乐跑等活动区域人潮涌动,老师、家长带着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地玩耍。近百家自然教育学术研究基地与本地、外地相关机构、团体首次在汉集结亮相。
自然嘉年华现场还揭晓了2019年武汉自然教育系列活动成果,颁发了11个公园大课堂研学活动优秀单位,10位优秀研学导师和6名优秀志愿者。有45名学生代表分别被授予“小园长”“小树长”和“小湖长”称号。10名小学生获得自然笔记大赛一等奖。此外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发布,武汉科普作家刘从康的《武汉植物笔记》入围获奖。
活动主办方、中国林学会以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多地举办过自然嘉年华,武汉参与人数最多,市民最积极。”
大学教授开班教小学生“种地”
“梦想农场”小农夫现场分享丰收的果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武汉系列自然教育项目特别成果——“梦想农场”也成果满满。在“一步自然 身边课堂——2019武汉自然教育系列项目评选揭晓”活动现场,12位小学员与
嘉宾们分享他们亲手种植的果实,在大家的见证下顺利毕业。
梦想花园第二期——梦想农场坐落于沙湖公园琴园(A区),是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大课堂”公益活动的升级课堂“植物导师课第四季”的主阵地。在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庞静、环境教育资深教师罗文两位专业的植物导师带领下,12个亲子家庭亲手建造了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有机农场。
在这里,孩子们每个人都取了一个自然名,在父母的帮助下,亲手设计田园、种植与采摘自己的农作物……成为和大自然最亲密的朋友。
看到“橙子”(陈小阳)顺利毕业,她的妈妈十分感触地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分田地、领种子,到打桩、翻土,再到学习打垄、堆肥、改良土壤、剪枝、搭架……陈小阳在导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整套微缩版的田园乡村实践。她还给自己的那一块小土地取名“橙园”。在这里,她第一次知道了丝瓜、苦瓜的种子长什么样,看到了花生撒进土里后长出来的嫩芽和幼苗。更重要的是,她第一次略显笨拙地干了这么多活儿,流了这么多汗,这是一段非常美好、有收获的体验。
现场,孩子们还带来了从“梦想农场”里采摘的蔬菜瓜果,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分发给现场的来宾,和大家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除了收获果实,孩子们共同努力的作品“梦想农场”在众多专业人士设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届武汉创意设计大赛公共空间景观类三等奖,成为唯一一个由非专业设计师设计、孩子和导师共同打造的作品。
“一步自然 身边课堂”
百万中小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家园之美
11月2日上午,在“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武汉公园大课堂发起人唐闻以相信种子的力量——武汉探索“一步自然 身边课堂”为主题,分享了自然教育“武汉模式”的发展之旅。
“一步自然 身边课堂”旨在提醒大家自然无处不在,无须去远方,抬抬腿,家门口就能行走自然。唐闻说,推进自然教育在地化的追求,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虽然生活在城市,却能时刻保持与自然的联系。
面对大城市可持续的自然教育在哪儿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组织等问题,近年来,武汉形成了“五个一”解决方案:一批以城市公园为基点向城市绿地系统“五园两区”+日常生活场景辐射的自然教育阵地;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自然导师、志愿者队伍及专业教育机构,涵盖高校、园林、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一套具有武汉在地化特色的自然教育专业读本;一种以自然笔记为主要载体的有效记录观察自然方式;一个政府支持、机构参与、普惠公众可复制推广的“城市自然教育共同体模式”。
今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在之前开展自然研学活动的合作基础上,将自然教育系列项目进行全面升级,教育对象从青少年扩展至社区居民、市民等老中青大众群体,在70个社区、30所学校营建提升了100个绿色驿站,开展“小湖长、小树长、小园长”“梦想农场”“我家住在花园里”等活动,鼓励社区参与、在地关怀。武汉自然教育阵地扩容,以“公园+学校+社区”为基点,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多层次、立体化的自然教育全阵地。“武汉模式”正助推中国自然教育从小众到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