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将牢记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
天西重镇张港,洪水席卷十几个村庄,12000人被困,农田、道路、沟渠、塘堰全部被淹。
抗洪,救援,转移,安置。滔滔洪水中,全镇党组织高擎党旗,成为带领广大群众抗洪救灾的“主心骨”;一名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把防汛当考场,在一线显本色,谱写了一曲一心为民的时代壮歌。
责任如山,党组织筑起冲不垮的堤坝
7月20日,暴雨初歇。
悬着的心尚未放下,镇防汛指挥部又接报:河道沟渠水位不仅未退,还在快速上涨!
形势越是紧急,越需要科学研判。
镇委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干部,对全镇进行拉网式灾情摸查。晚10时,全镇抗灾会议紧急召开,成立巡查、抢险、后勤等工作专班。21日6时,《张港镇防汛抗灾作战方案》分发到每一名机关干部手中。
21日,张港镇12个村庄被洪水围困。镇主要负责人乘坐冲锋舟,闯激流,穿密林,逐村查看灾情后,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每组负责两个村,由一名党委班子成员带4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灾情摸查、人员转移、物资运送、情绪安抚等工作。
当晚,1500多个火烧粑、500件纯净水、8箱蜡烛等物资被紧急送到几个重灾村,解了群众燃眉之急。
不等待,不观望,不犹豫。洪水面前,张港镇主动作为、沉着应对,为广大群众筑起了抗洪救灾坚不可摧的“堤坝”。
东风支渠水位疯涨,徐桥村党支部书记唐刚虎带领村民昼夜巡堤。
“快来人,5组有管涌!”20日,随着一声大喊,村里呼啦啦赶来100多人。“党员和干部跟我下水!”唐刚虎带头跳下齐腰深的洪水里,身患重症的老党员陈辉玉、会计周向林、5组组长邓先清等党员干部紧随其后。
编织袋不够,唐刚虎顾不得道路浸水,从附近群众家中借来一辆摩托车,踩足油门,赶到镇上购买了800条编织袋。等到回转时,水已经淹至小腿,摩托车不能骑了,他顾不上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扛着编织袋涉水2公里跑回抢险现场,看到他的群众惊讶地问:“唐书记,你脸上怎么有血?”他用手一摸,才知道眼眉被树枝划伤,血水混着汗水在流。
21日晚上8时15分,东风支渠增加村1组段面发生险情。“大家不要慌,自带铁锹、编织袋,从南北两侧同时作业,堵住管涌。”狭长的堤面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平一边大声指挥着,一边拽起一个装满的沙袋抡上肩膀。
抢险大军中,既有村干部李上海、胡平安,又有老党员汪世兰、胡志鹄,还有刚刚回家探亲的年轻人刘强超、习家学……50多人组成“传送带”,将一个个沙袋填进洞口,经过2个多小时的鏖战,成功控制了险情。
赶来“助阵”的蒋场镇官河村群众王汉洲翘起了大拇指:“张港镇干部反应真迅速,党员群众真齐心!”
冲锋在前,党员干部举起吹不到的旗帜
“我是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务,就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难时刻,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21日,洪水还在上涨,南干河边的高明村3组已成“孤岛”。
人命关天,不容有失。紧急关头,年近60的村党支部书记习勇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大平借来一艘皮划艇,满载着临时调集的40袋大米、200斤面条和20桶食用油,两人在齐胸深的洪水里,一个推船,一个拉船,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终于为被洪水围困的42户受灾群众一一送去了救命的物资。
洪水围村,通往诸通口村的主要道路全部中断,仅2组就有39户村民家中进水。
“绝不能让群众没水喝、没饭吃。”诸通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忠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1日,300多桶桶装水运来了,他和村里5个水性好的青壮年,用小船划、用肩扛、用绳子拉,不知往返了多少趟,不知流了多少汗,硬是将300多桶纯净水全部送到了受灾群众手中。而此时,他妻子经营的医务室已进水近1.5米深,2万多元的药品没了,车子被水泡了,他口袋里1000多元的现金也在送水时“打了水漂”。
洪水来临,瓦屋台村党支部书记余应舫挺身而出。为了给受灾群众送肥料,他几天前骑摩托车摔倒,全身软组织多处擦伤,小腿烫伤,医生叮嘱要好好休养。可洪水不等人,他简单包扎处理了一下伤口,就投入到抗灾救灾中。
一遍遍,水里来,浪里去。要抢送救灾物资,要转移安置群众,要为部队官兵带路,协助冲锋舟过险滩危桥,要稳定群众情绪,宣传防灾救灾知识……嗓子哑了,他做手势比划;伤处溃烂了,他涂抹点药膏。自己做的事,他觉得都是平常事,却在说起安全转移的重症患者潘言爱得到及时治疗,2组的陈遂心杀了自家养的猪分给被洪水围困的乡亲们时,格外激动。
“战斗第一线,救灾不顾家。”群众的评价,就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
鱼水情深,党员群众挺起压不弯的脊梁
洪水无情,党旗聚心。
老党员、镇农办主任谢茂春明年就要退休了,“我还跑得动。就是退了,我也要来!”子弟兵不熟悉水路,他是领航员;救灾物资到了,他是搬运工;转移安置灾民,他是运输员;稳定群众情绪,他是宣传员;讲解防疫知识,他是卫生员;组织生产自救,他是农技员。连日奔波,他的额头被烈日灼伤了,起血泡、流脓水,胳膊、腿脚也晒脱了一层皮。
“请把我安排到灾情最重、距离最远的地方去。”老党员、镇监察室主任曹天举主动请缨。他不顾58岁的年纪,在瓦屋台村连续奋战了九天九夜,共运送物资5吨,转移安置群众58人,其中病人7人、孕妇2人。
老党员、镇人大秘书龚则忠是退伍军人,具有丰富的抗洪救灾经验。“是党员就要带头干,是军人就要带头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抗洪救灾一线,每天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自诩身体倍棒的他也累得站立不稳,他问:“吃饭的时间能让我躺一下吗?”
镇水管站站长杨清龙全程参与抢险排险和物资运送,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家给他起了外号:水路向导、拼命三郎。
“群众与在外的亲人联系不上,不知道多着急呢!”洪水引起停电后,诸通口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碧涛每天坚持用自家的发电机发电4个多小时,让负责运送物资的人,拿塑料袋把有需要的群众的手机包裹好送到他家,免费集中给手机充电。
他家地势高,比较宽敞,他还义务安置了附近受灾群众30多人。村民王高枝老两口转移安置时,主动要求去他家。
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群众就会与你心手相连。灾难面前,党员干部用奉献传递奉献,用激情点燃激情,无数个动人故事一一上演——
在灾情严重的高明村,聋哑村民习家信主动帮着村干部转移受灾群众70多人次,看到村里的通行桥漫水,他还拿来绳子,系在桥的两端,警示村民谨慎通过。
诸通口村60多岁的陈中年,担心自家养的牛,没有第一时间转移。为解救被洪水围困的老两口和牛,村干部一声号召,陈路义、陈智慧等几十名村民赶来,用油桶、门板、车胎等扎成的简易小船转移老人,其他的人在齐颈深的水里,拉的拉、赶的赶,费尽力气,成功将4头牛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还有安置点上的志愿者,捐款捐物的热心人……
征尘未洗赴新程。防汛救灾大战刚刚告捷,张港干群又马不停蹄赶赴新的战场,开展卫生防疫,抓紧生产自救,重建水毁工程……到7月31日,高明、瓦屋台等受灾较重的村秋粟补种面积都已达到70%以上。新播下的一粒粒种子,承载着几多坚守、几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