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没亮我们都来了,等着打,这是今天的第三车花生了。”9月18日中午,当记者来到高新区马营社区时,村民马改友正在马营社区外的场子上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处理花生秧子。让人惊奇的是,场子上正在工作的秸秆粉碎还田机既不是马营社区的,也不是村民自行购买的,而是由一位枣阳来的刘姓老板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的。脱壳粉碎后的秸秆由刘老板拖回枣阳喂牛。“刘老板去年来搞了2个月,今年是8月底来的。”马营社区居委会书记马金乾介绍,这位刘姓老板从事养殖业,需要大量的花生秸秆作牛饲料。高新区工作人员知道后,主动联系他过来收秸秆。村民们对这样的秸秆处理方式赞不绝口。马改友告诉记者:“我们找地方脱,一亩要100元钱,用这个大家都高兴。”
刘集办事处下辖12个村、社区和1个国合林场,农业面积4.4万亩,占高新区农业生产面积的70%。目前,刘集种植的农作物中,有2万多亩花生、芝麻、玉米和豆类涉及到秸秆处理。从去年实施秸秆禁烧以来,刘集及时总结经验,走出了一条堵疏结合的道路。“今年的秸秆禁烧,刘集比别的地方提前了半个月,他们做得很早啊。”采访中,高新区秸秆禁烧办对刘集结合自身实际,不等不靠、及时开展秸秆禁烧工作连连称赞。刘集下辖的许营村位于岗地之上,种植的玉米比别的地方早熟半个月,这是刘集提前打响秸秆禁烧第一枪的实际原因。
痕迹化管理,在每个村委会制作及时跟进公示牌,在公示牌上明确标示了村里有多少亩地,目前收了多少亩地,还有多少亩地待收,需要复耕。这是刘集在之前防止秸秆禁烧所立的台账上,又增加的“防堵”措施。有了这个公示牌,今天收了多少亩,秸秆去了哪里,有多少需要复耕都一目了然,整个收获过程都在控制当中。“对于没有秸秆危害的地方,我们就不需要派出人员彻夜巡查。”刘集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元平介绍。
除了主动邀请需要秸秆的养殖大户前来收秸秆外,刘集还计划投资45万元,购买秸秆粉碎还田机12台、正牵引方草捆打捆机1台、拖拉机2台、皮卡车1台,帮助村民处理秸秆。“未来,我们都能直接到地里帮村民处理秸秆,即切割即还田。”刘集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马伟国说:“我们今年就能将机器购买到位。”
堵和疏之外,“兜底工作”也是目前许元平很关心的问题。在田间、地头、路边、沟边,许元平都会组织人员将这些花生秧、苞谷秆子、废弃的麦秆集中收集处理。将所有的火星掐灭在萌芽状态,是刘集今年秸秆处理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