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网站>社会新闻
遍地绿色遍地金
2018-01-21 10:36:43   来源:襄阳政府网

    盛夏时节,走进中华紫薇园的水果标准化建设示范园,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颗粒饱满,令人垂涎欲滴;在千弓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内,一排排整齐的大棚熠熠生辉,棚内蔬菜流青溢翠,生机勃勃……近年来,襄城区从实际出发,找准突破方向,大胆改革创新,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寻求转型升级,形成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的同时,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该区农业局负责人如是说。

  A 精致种养 催生农业转型发展

  一头连着电脑,一头接着大地,农业物联网在生产中“无所不能”。8月10日,记者在千弓村高效农业示范园看到,农作物的生产计划、种植环节在物联网系统上一目了然,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与公司网上客户服务系统互动,查看到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以及检测结果。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不但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也促进了公司蔬菜品牌推广,同时也让下个季度的生产计划安排得更有底气。

  区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物联网一般是将传感器节点布局生产场地,构成监控和感知网络,采集各种信息,通过各种自动化、远程控制的设备,实现产前监测预警、产中智能管理、产后物流追溯。

  在欧庙镇付岗村1.3万亩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内,精准灌溉、循环种养殖、稻虾共生等先进种养模式让记者耳目一新。这是皇瑞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循环养殖为核心,定位“精致农业的倡导者”。推崇“猪—沼—稻—藕”的循环种养殖链,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出高品质的绿色产品。

  “精致农业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它的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它的特点是精和特,它的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区农业局负责人说,在生产方式上,它要求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在生产形态上,它要求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它要求应有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

  在卧龙镇薛梁村沁心园生态种植基地,基地项目经理何世添告诉记者,在这个基础上共种植了四个品种的葡萄,分季成熟,采摘期长达4个月。成熟的葡萄,经基地工人采摘后,每天有1吨左右直接配送到“百香果园”社区果蔬店,剩下的葡萄供农家休闲游的游客们采摘。

  “我们的基地还种有石榴和无花果,到了秋天果子成熟的季节,不仅满足市民们日常的新鲜水果消费需求,还为市民们带来更为快乐的乡村采摘体验。”何世添说,同时,根据市场和市民的需求,在去年,合作社又流转了200亩土地,种起了猕猴桃,预计明年年底即可上市销售。

  B 农企共赢 抱团闯出大市场

  当日下午3时,在卧龙镇廻龙村晨益农业产业园荷花世界,忙碌的工人在荷塘之中穿梭。采摘起来的一个个莲蓬和一根根藕带立即被装上小货车,进入市区的各个消费终端。

  与企业实现农企合作,抱团闯市场,走出一条农企共赢的发展之路。2013年底,晨益农业和武汉藕种研究所合作,在卧龙镇廻龙村、徐台村流转1100亩水田,建成了莲藕种植基地,目前莲子正进入收获期,日产莲子可达1100公斤。仅此一项收入,可达120万元。

  此外,晨益农业还流转700亩耕地,种植了油用牡丹、向日葵和其它有机果蔬、椴木香菇以及土鸡养殖等,其中山地放养土鸡2万余只,年产土鸡蛋120余万枚。

  企业有了收益,土地流转经营,给当地廻龙、徐台、垱华三个村部分村民也带来了增收。在晨益农业产业园,有200余名农民成为这里的农业工人,年人均收入可达到15000元以上。

  据了解,为顺应农业发展潮流,该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发展合作化生产,通过家庭农场等形式,逐步实现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全覆盖,推动农业经营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的有效转变。

  截至目前,该区家庭农场共60个,23个被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认定为示范性家庭农场,其中种植业类17个,畜牧业类30个,渔业类2个,种养结合类3个,其他类8个。

  C 品牌战略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在欧庙,素有种植麦冬的传统。经过60多年的发展,麦冬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年产9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麦冬种植实现了种植、加工、运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因这里的麦冬具有“白、干、净、匀、大”等特点,从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襄麦冬”。由此,该镇一举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襄麦冬集散地。欧庙镇在提高麦冬品质的同时,对麦冬进行深加工,全镇从事麦冬深加工的企业已有20多家,并开发出了麦冬茶、麦冬酒等产品。目前,该区农产品已有“湖北省著名商标”1个,“襄阳市知名商标”5个。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本地农业发展夯实基础,实现品牌带动,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已经成为该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作为该区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卧龙山药”,与“襄麦冬”齐名。经过规模化种植,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万亩以上,也是全省最大的山药种植基地。

  目前,总投资2.6亿元的“卧龙山药”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山药深加工观光车间、旅游产品展示中心已经建成,待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可以有力地促进卧龙镇山药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农业品牌化”之路给襄城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借鉴,也让襄城区二、三产业自主品牌创建之路更加明晰。为此,襄城实施了“一企一标”工程,鼓励农字号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靠品牌提升影响力,带动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个,产品14个;“一标”产品1个(襄阳大耳黑猪)。全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3家。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