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政府网消息】100年前的襄阳是什么样?市井生活的场景又是如何?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8日,市档案馆在襄城区昭明台广场举办百年老照片展览,并展出镇馆之宝——清末、民国时期图片,让市民们重温历史、找回过去的襄阳。
百年沧桑阅尽襄阳历史
襄阳市档案馆有何镇馆之宝?当天,市档案馆展出了20多张清末、民国时期的市井百姓图片,均由加拿大驻华使馆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提供。
一双深色的裤管下,那双呈“三角形”的脚掌上穿着小鞋,鞋头微向上翘,这就是“三寸金莲”。朗宁收集的多幅老照片如实记录了当时襄阳人日常生活的场景。据悉,在当日展出的照片中,有不少是首次露面。
切斯特·朗宁是加拿大人,出生于襄阳,父亲是传教士,上世纪末在襄阳等地传教。他曾任教襄阳鸿文书院,后担任加拿大驻华使馆首席外交官。他在襄阳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1965年退休之后,朗宁曾四次访华,其中三次回到襄阳。2008年10月,朗宁三女儿奥黛莉·朗宁·托平将朗宁的120多张照片无偿捐赠给市档案馆。
此次襄阳记忆展,共精选了210张老照片,分为“世纪沧桑”“往事印痕”“乡村掠影”“市井百态”“城市新貌”五个篇章,其中有清末时期、民国时期、解放时期、土改时期和近现代的百姓生活和工农业照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着襄阳的百年历史。
精彩瞬间留住永远记忆
汉江一桥是襄阳人民永远的骄傲,用8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需要两三年才能建成的特大铁路、公路两用桥。
看着汉江一桥通车的老照片,今年66岁的李新发感慨万千,“大桥还没开建时,人们都是乘船过江。”1969年秋开始修建汉江一桥时,只有19岁的他参加了铁路土方工程建设,当时的汉江两岸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万人奋战的壮观场面至今让他难以忘却。
在上世纪80年代,襄阳的工农业在全国都有名气,生产的电视机、缝纫机等产品让那个年代的人们至今想起来都骄傲和自豪。市民王芳莉说,这些都是老襄阳的历史,是这座城市永远的记忆。
看展览时,市民纷纷表示,这一幅幅照片串联起来,交织成襄阳世纪沧桑、辉煌发展的生动画卷,承载的是襄阳社会变迁和交替的缩影。
民生档案免费查阅
在活动现场,市档案馆还向市民介绍了民生档案的查询方式,发放了《百姓与档案》便民服务手册,让市民对神秘的档案有了直观的认识。“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档案馆保留最多的可能就是政府文件、规划图纸之类的,其实不然,档案馆还保存着大量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档案的作用已从原来的存史资政,拓展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档案馆馆长文廷全介绍说,民生档案直接关系市民的切身利益,如婚姻档案、退伍军人档案、人口普查档案、招工定级档案、人事任免档案等,可以免费查阅。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市民走进档案馆查询个人资料,寻求帮助。“查到所需的资料后,档案部门将出具证明材料,此证明与保存在档案馆的资料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文廷全说。
王先生多年来一直为父亲的革命烈士身份问题奔波,但因拿不出相关证据证明,一直未能如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到市档案馆查到其父亲档案,从中找到了相关证明材料,使王先生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结果。
目前,市档案馆积极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在档案馆设有档案查阅室,有需求的市民可到档案馆阅览、摘抄、复印所需档案。市民还可以通过电话、信函向档案馆咨询要查阅档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