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网站>社会新闻
“襄阳屋脊”上的夫妻教师
2018-01-21 10:35:04   来源:襄阳政府网

  5月25日,在保康县龙坪镇中心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里,老师们都穿着厚外套。办公室的正中间,取暖的围炉还没来得及拆除。虽然山下已是初夏,但在平均海拔1345米的龙坪镇,烤火的季节才刚刚结束。 
  中午12点20分,七年级的学生用10分钟吃完了午饭,回到教室。杨小英还在教室里整理作业。14岁的靳程坤准备来复习数学,上次周测的数学成绩是76分,马上要月考了,他定下的目标是85分。 
  靳程坤的家在温坪村,家人骑摩托来接他,路上要花费40分钟。他的愿望是尽力考上重点高中,将来能到外面学习和生活。 
  和靳程坤有同样愿望的学生,这个班还有47人。 
  这是龙坪镇中心学校七年级惟一的一个班,班主任就是杨小英。教室的后门处,杨小英的丈夫毛青龙微笑着站在那里等着她。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来,和毛老师打招呼。同学们都认得他,也都喜欢他。 
  大山的女儿选择了大山 
  龙坪镇位于荆山山脉的聚龙山麓,是保康县海拔最高、地理位置偏远的乡镇。这里平均海拔1345米,最高海拔1852.1米,号称“襄阳屋脊”。这里年平均气温8.5℃,无霜期仅180天,气候寒冷,冬季漫长。龙坪从10月就开始下雪,次年4月还会降雪。一下雪,这里通向山外唯一的班车就会停运,龙坪几乎与世隔绝。 
  杨小英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1996年8月,20岁的杨小英从襄樊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志愿回到龙坪镇,到镇中心学校任教。 
  山里的孩子想出去,只有一条路——学习。杨小英说,毕业那年,和她一起考出去的学生不到10个,好多同学只能留在山里务农。而他们的孩子,也往往走着和他们相同的路。 
  杨小英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难过又着急。在乡亲们眼里,杨小英算是出门见过世面的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走出大山见世面。所以,她选择留在龙坪。 
  刚回到龙坪时,镇中心学校的条件很差,杨小英住在一间小教室里,住宿、办公、做饭全在这间屋内。操场是泥巴上垫碎石子铺就的,晴天一片灰,下雨一身泥。雨后孩子们在操场玩一会儿,回来裤腿上全是泥。 
  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就在附近的单位租借了两间大房子,住校的孩子统统打地铺。食堂支起一口大锅,煮上一锅玉米糁,孩子们晴天站在操场上吃,雨天就挤在走廊上吃。 
  年轻教师初来乍到的兴奋与憧憬,很快就被孤单、寂寞和恶劣的环境所淹没,许多就陆陆续续离开了。当时和杨小英一届的有5个同学考上了师范,4个回到了龙坪任教,现在仅剩下她一个人还在坚守。 
  1997年春,学校把她送到襄城东街小学学习。年末学习结束要返校时,因为她表现出色,东街小学的领导一再挽留她留下。可她忘不了自己是大山的女儿,依然回到了大山的怀抱。 
  劝说丈夫从宜城调到龙坪 
  毛青龙和杨小英是师范的同学。毕业后,毛青龙回老家宜城市当教师。相比龙坪镇,毛青龙所在的学校地处平原,生活和教学条件要好得多。 
  两年后,毛青龙凭借优秀的工作成绩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为了有个更稳定的未来,毛青龙一直劝说杨小英调往宜城,可杨小英却有自己的想法。 
  一到暑假,杨小英就让毛青龙到龙坪,给他讲述龙坪孩子的求学故事,带他看龙坪的青山绿水。她希望和未来的丈夫生活在龙坪,也希望龙坪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毛青龙心软了。他理解了妻子为什么离不开龙坪——这里有努力求学的山里娃,有妻子想倾注满腔热情的教育事业。于是,瞒着父母,他把工作关系转到龙坪,成为龙坪镇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调令下来之后,毛青龙才向父母说明真相。毛青龙在家里排行老大,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当老母亲得知儿子瞒着她已调往龙坪镇时,大发雷霆,在饭桌前当面摔碗,责问杨小英:“你为什么要把我的儿子带到那么远、那么苦的大山里?我们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指望他来支撑这个家,你叫我们老两口以后咋办?”老人气得不愿意再和他们说话。 
  1998年国庆节,添置了两床新被子、两把新椅子,杨小英和毛青龙在龙坪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还没消气的公公婆婆没有来参加婚礼。 
  为了弥补不能在身边尽孝的遗憾,杨小英和丈夫每年春节都尽可能回宜城陪伴老人。山路崎岖,有好几个春节,公婆在家里翘首期盼儿子、儿媳和孙子早点回去过年,可因为大雪封山,他们一家三口都被隔在山里,让老人望穿了双眼……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人都盖起了洋楼。看着家里的矮瓦房,公婆劝说他们俩放弃收入低的教书工作,跟熟人出去打工,多挣些钱,改善一下家庭环境。杨小英每次听了都默不作声。尽管如此,公婆还是善待她、支持她。为此,她内心里充满了歉疚。 
  立志把每个学生送出大山 
  班上的孩子住得分散,最远的距离学校40多里路,走路就要走4个小时;遇上下雪,要走整整5个小时。 
  2007年冬季,龙坪镇遭遇了十年难遇的暴风雪,学校开水炉的进出水管在一夜之间被冻裂了。由于大雪封山,修理工无法来维修,学校只好通知停供开水。这可苦了学生。杨小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她组织班干部收集开水瓶,送往她家里,她用自家的火炉、水壶亲自为学生烧开水,40多天里从未间断。每个星期天,杨小英家里总是人来人往,原来是学生到校后都到她家里烘烤鞋子。为了给孩子治冻疮,每天晚饭时,她就把治冻疮的药膏烤得烫烫的,下课后赶快给他们擦一擦。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消减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学生高建军让杨小英印象深刻。2008年刚进班的时候,他成绩只能排在倒数。他家境贫寒,但非常要强。学校规定下晚自习之后不能再学习,他就趁老师查寝的间隙,说自己去上厕所,好久都不回来。老师和同学们急得到处找,才发现他在食堂的角落里点着蜡烛,坐着地上复习。 
  几经劝阻,高建军仍坚持晚上复习,杨小英就专门在下课后把办公室给他留着,让他在办公室多学习一会儿。后来,高建军中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现在已是一名大学生。 
  杨小英说:“孩子们太刻苦了,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非常感动。为了他们,我也要更加努力,能多教一个就多教一个。” 
  以前,考上保康一中对龙坪镇的孩子来说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在杨小英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现在班上80%的学生能考上保康一中。这些年来,班上所有的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学生、残疾学生、特困学生,没有一名因各种困难而辍学。 
  2014年,杨小英班上有25个学生参加中考,其中24人考上了县、市重点高中,中考成绩居保康县首位。这是龙坪镇中心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中考成绩最好的一次。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