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宜昌网站>社会新闻
先声夺人的“试验田”
2018-01-21 10:33:38   来源:今日湖北

——对枝江市董市镇编制村级预算的调查报告

□本刊通讯员/李勇  徐松柏  胡晴   本刊记者/张明文

 

70.jpg


我国《预算法》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接受《预算法》调整的为中央、省、市(州)、县(市)、乡(镇)五级预算。但在枝江市董市镇,全镇26个村(居)组织也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且预算的执行得到了刚性约束。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是枝江市财政局与董市镇委、镇政府联手推出的改革试验。她在不违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前提下,突破了村级预算管理的法律调整空白,为规范村级财务,确保收支平衡、促进村级事业发展创造了可借鉴的模式。

 

村级预算管理全覆盖事出有因

董市镇是一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是枝江建设中等城市3个中心区之一,也是湖北“楚天明星镇”、宜昌市工业重镇。该镇起源于2013年的全面村级预算管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推出的除弊兴利之策。

(一)镇村两级可用财力激增使然。“十二五”末,董市镇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53万元,年均递增22.9%。26个村(居)组织集体资产、资金积累达到了20280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13.1%。镇村两级财力的激增,加上县镇两级政府打造“民生财政”,不断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的“块头”日益增大。2015年,村平收入规模达到了37.5万元。随着村级财力的不断增长,一些村级组织缺乏长远考量,不分轻重缓急,随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启动建设和支出,没有让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甚至出现了损失浪费。构筑有预算、讲刚性、行约束、保平衡的村级财务体系因此而成了当务之急。

(二)村(居)组织专业会计人员配置现状的客观要求。董市镇26个村(居)组织依照《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海选产生了26名财经委员,俗称“村会计”,这些“会计”无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枝江市财政局作为会计执法主体,董市镇委镇政府作为村(居)组织自治管理的指导主体,为让村(居)组织的财务管理走上按项目、有计划、讲约束的合规运行轨道,才联手“耕作”村(居)组织全面预算管理“试验田”,以期完善成型后在全市推广。

(三)村(居)组织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董市镇毗邻枝江中心城区,辖区内摆布有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众多大中型项目。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域内企业扩规提档,加上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实施,有近10个村的耕地被征,2800人成为失地农民,由农村转入社区生活。一方面,大量的征地资金沉淀在村级组织,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养老就医等又成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妥善解决的新任务。2015年,枝江市又成为全国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30个示范区之一,从创新村(居)组织财务管理入手,腾聚财力满足村(居)民生存发展的长远需求,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成了必须一以贯之的举措。

(四)肃纪倡廉政治任务的必然选项。村(居)组织财务资源的厚实,带来了公益建设支出的增加,给正风肃纪、反腐倡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枝江市财政局、董市镇委镇政府将村(居)组织全面预算管理上升到肃纪倡廉这一政治任务的高度,突破了改革无政策法规支撑的难点,殚精竭虑推出了可行的预算管理方略,边先行先试,边补缺完善。

    

实施村级预算管理的运行模式

董市镇全面实施村(居)组织预算管理,经历了长达3年谋划、试行、完善等过程,2016年基本定型。其运行模式可概括为“两设、两上两下、两审、两直达、两公开”。

——“两设”,即设立镇财政所监管的“农村三资管理代理服务中心”、各村(居)组织设立“民主理财小组”。农村“三资”管理代理服务中心由专业技能高、年富力强的会计人员组成,接受村(居)委会委托,负责村(居)组织收支管理、凭证复核记账、会计档案归存、解答村(居)民质询;村(居)组织民主理财小组根据规模按3至5人配置,负责按预算科目和支出计划审签支出凭证、监督支出项目的质量进度、监督财务定期公开、解答村(居)民质询;各村(居)财经委员均不承担会计核算,专业负责收支凭证归集、按程序传递审签后报账。

——“两上两下”,即为村(居)组织预算编制核心流程。各村(居)组织按镇政府分年度行文规定的预算编制口径,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尊重村(居)民意愿和村(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编制全面反映村(居)组织各项收入、村(居)年度确定安排的公共事业支出的全口径预算,上报镇财政所,此为“一上”。镇财政所对村(居)组织预算进行合规性审核、汇总,报镇政府审批后向各村(居)组织分别下达预算控制限额,此为“一下”。各村(居)组织向村(居)民代表大会通报镇政府下的预算控制限额,提请精心修改预算,再上报镇财政所审核、汇总,此为“二上”。镇财政所完成村(居)组织“二上”预算的合规性审核、汇总后,报镇委镇政府党政办公会审定批复各村(居)组织执行,此为“二下”。完成“两上两下”程序的村(居)组织年度获批预算,分别抄送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农经局备存,并接受抄送部门的监督检查。

——“两审”,即单笔限额2000元以下的支出由村(居)组织民主理财小组、村(居)委会主任审签,报镇财政所、“三资”管理代理服务中心复核入账;年度终了,镇委镇政府安排镇纪委牵头,组织力量对各村(居)组织年度收支进行审计。各村(居)组织单笔超过2000元的采购和公益建设项目,一律通过镇级政府采购中心、招投标中心公开竞标,选择供应商和承包商。

——“两直达”,即村级支出无现金形式结付。惠农资金由镇财政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个人账户;限额预算支出和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并经过验收的预算购置和建设项目支出,一律由镇“三资”管理代理服务中心所设的统一专户直达商品和劳务供应商。

——“两公开”,即村(居)组织年度预算和执行按月度在村务公开栏实行公开,接受村民查询质疑,年度终了公开审计结果,并报村(居)民代表大会审议;来自上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惠农补贴通过“枝江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 在互联网上公开终端使用明细。

 

实行村级预算管理的积极意义

枝江市财政局和董市镇委、镇政府联合推出的村(居)组织全面预算管理“试验田”,经过近4年的探索和完善,成效令人鼓舞。其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范了村(居)级财务,提升了管理水平。村(居)组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架构,改写了村(居)组织会计专业人员匮乏带来的乱象,复杂且要求较高的会计核算等全部由专业人员代理完成,纸质会计档案和电子备份等均实现集中管理,既规范了财务运行,又极大地提高了村(居)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还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原需要审计才能查出但又无法整改的非法票据入账、坐收坐支等现象,一举得以杜绝,源头治理得到落实。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者籍此可腾出精力一门心思专事社会事务管理。

(二)植入了计划观念,强化了预算约束。村(居)组织全面预算管理,给自治组织管理者植入了计划用财观念,促使他们遵循民意,全盘考量,分轻重缓急安排公共事业。同时,预算约束的刚性,也让他们自觉艰苦奋斗,厉行节约,自求平衡,遵守市场法则进行采买、发包。近3年,董市镇共否决16个村(居)组织上报的非抢险应急追加预算请求39次,涉及金额178万元。100%的村(居)组织在核批的年度预算内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村(居)组织积累3年净增了755万元。

(三)创新了投入取向,促进了事业发展。村(居)组织全面预算管理,说到底就是“你的钱,我盯着你花”。这一举措使得自治组织管理者竞相谋划人心所向的好事实事。2015年底,董市镇提前两年完成了总额1796万元的村级债务化解任务。占地较多的两美院、甘霖寺、姚家港等村先后与镇属“金盆山投资公司”合资,在黄金地段建设了“董市创业园”,通过标准化厂房租赁,每年获取近200万元的收益。另有10多个村利用实施预算管理后聚集的财力,累计完成了50多公里断头组级公路的硬化,26个村(居)组织1.2万农户在市镇村三级的配套保证下,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四)重塑了村(居)官形象,增进了社会和谐。凡预算无编列、有违党纪政纪和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均在上级财政、本级理财小组和村(居)民的多维监督下无法变通列支,有力帮助村(居)干部树立了勤政廉政的形象,增进了他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群矛盾日益减少,人民群众对自治组织管理者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村(居)组织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来,村(居)民对自治组织管理者在财务收支上的违规违纪投诉锐减,有效投诉保持着零记录。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