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患病长期靠吃药维持,丈夫十分着急,通过电视广告,丈夫在专家的“诊断”下,多次汇款买药,期待着妻子药到病除的一天,不想,7月23日,远安警方来到他家通报案情,这名62岁的丈夫程华才(化名)这才知道自己网上购药的事上了当,汇出的10万元救命款打了水漂。
程华才是远安县鸣凤城郊的一位农民,平时和妻子两人生活,程妻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直靠吃药维持,病情严重时还需要打胰岛素治疗。2015年3月的一天,程华才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治疗糖尿病的药品广告,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主动与对方电话联系。对方自称是北京市某糖尿病治疗中心的医生,在听了程妻病情的介绍后,强烈推荐吃他们的药配合泡脚的治疗方法,程华才汇了3900元钱买了3个疗程的药品。
这些普通保健品骗走10万元(警方提供)
也许是心理作用,程妻服用后觉得病痛有所减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北京专家”多次与程华才联系,对程妻的病情“嘘寒问暖”,取得程华才的信任。这样程华才又花了1万多元购买了“专家”推荐的其它几种药品,谁知道程妻吃后感觉身体不适,就不敢再服用。程华才赶紧与“专家”联系,“专家”诊断后说需要换药,程华才又花了6000多元购买了新药,但程妻服用后还是没有明显的效果,“专家”称这些药是需要长期服用才有效果,程华才又陆续花了3万余元购买了这种药。
今年4月份的一天,一名自称北京某糖尿病治疗中心的“教授”主动联系程华才,说程华才是老客户,可以购买药品实行返款,返款率可达90%,程华才便一次性打款5万多元,之后就期待治疗中心的返款。
直到远安警方上门,通报内蒙古警方已对这批“北京专家”和“教授”立案侦查,程华才方知自己上当。看着家里堆了几大包还没开封的药品,程华才后悔不已。据内蒙古警方通报,该团伙为一个利用卖药手段进行诈骗的犯罪团伙,其所谓的治病药品仅为一般的保健品。
网购药品陷阱多,市民擦亮眼睛
现在,通过网络购药的人越来越多,有许多市民在网购药品时易遭遇不法分子的欺诈。因此,提醒大家:
①不要轻信宣传广告。不法分子通常利用消费者急病乱投医的的心理,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②无证网站不要上。凡从事网络药品交易业务的企业,都需要办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源资格证书》。如果消费者点击网站上的这两个标识,就会看到相应的批准文号,再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核实一下,就可以知道该网站是否是在合法从事药品信息服务和药品交易服务。
③宜选择货到付款。当药品送到后,认真查看药品名称、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有效期,当然更要看清药品储藏条件。检验好后付款给商家。
④不要网购处方药。在网上购药时,只能购买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非处方药。而处方药必须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
⑤辨别药品真伪。市民在网上购药时,一定要核实该药是否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