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上一部能触及“社会痛点”引发广泛讨论的都市剧,是2009年的《蜗居》。
7年后,《欢乐颂》终于带来了都市剧应有的话题度。关于这部剧到底是“欢乐颂”还是“金钱颂”、阶级是否不可跨越、时代精神是否从追逐理想跌落到只求生存的争议层出不穷。
昨晚,这部42集电视剧终于完结。而不会有人想到,触发大众痛点引发全民讨论的人、《欢乐颂》编剧袁子弹,是个曾经爱在武大樱顶看樱花的女孩。
出道故事:半路出家写都市剧
袁子弹,武汉大学中文系1999级学生。据说在武大中文系,她曾因名字闻名,好多男生打听叫这名的姑娘长啥样儿。昨日,在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时她笑称确有此事,“我名字特殊啊!”
读书时文笔不错,但起初并未做编剧。毕业后她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打了4年工”,《欢乐颂》中关雎尔天天加班、坐在洗手间打盹的辛酸,袁子弹说就是自己的故事,“生活里遇到很多樊胜美、关关和小蚯蚓,改编原著时,我用了很多身边人的经历丰富细节。”
上班第二年,她接触到《恰同学少年》,当时这部剧遇到剧本瓶颈面临放弃,“人家也没抱什么希望,算是让我玩玩吧。”她也没编剧经验,下载了一些剧本看,利用工作之余写了6000字,“对方竟然说挺好,便坚持下来。”
在广告业工作4年后,袁子弹辞职成为职业编剧。在《欢乐颂》之前,她的作品大都是“重大历史革命题材”,比如电视剧《国歌》、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所以第一次做都市剧,会不会感觉不适应?她在电话那头笑,“其实还好,我和侯(鸿亮)总都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人,他早期作品也偏主旋律。”
写作心得:最心痛观众骂邱莹莹
袁子弹担言两年前接到《欢乐颂》原著时是有压力的,“按照正常电视剧逻辑,最好不要五线并行(五个主角五条线),这一点上我跟侯总都在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