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荆州网站>荆州幻灯片
荆州重现水乡美景 与“看海模式”SayByeBye
2018-01-21 10:28:23   来源:荆州新闻网   分享:
0

明月公园——闹市区的湿地公园

  7月21日,持续6轮强降雨结束,宣告着长达33天的梅雨期画上句号,荆州城区排水防涝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舒了一口气。

  受强降雨影响,荆州城区部分路段虽出现短时渍水,但都很快消退,没有出现“看海”现象。截至7月20日,中心城区雨水泵站累计排水3380万吨左右,相当于4个江津湖的容量。荆州城区经受了“98+”洪水的考验,这让每位荆州人引以为豪。

  考验的背后,是荆州12年的努力。这12年,是荆州快速发展的12年,城市区域化发展及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中心城区水面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3.98公顷;内河水系从支离破碎,到逐步实现水系连通,荆州市用行动诠释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升了绿色发展的认识。

  锁定湖泊保护蓝线

  2008年,荆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荆州市城市“五线”规划管制办法》,并于次年施行。

  参与编制“五线规划”的荆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秦军说,早在2005年,荆州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编制“五线规划”(包括城市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城市河、湖水系保护行动就已提上日程。

  所谓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水系保护控制上升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意味着在后期经济发展中,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一时的增长。荆州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在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用教训换来的。

  滔滔长江水,苍苍云梦泽。依傍长江“黄金水道”的荆州,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荆州狭长的城区,就夹在长江和长湖之间,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参与编撰《沙市市建设志》的荆州市住建委退休职工袁策明介绍,除了长江,荆州还有发达的内河水系,延续几千年。建国前,荆州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便河、廖子河、太师渊等水系相互连通,且与长江相通,可谓“河道贯城乡,水巷通家门”。由此,城市内部形成河路并行、舟车共存的交通体系,既满足了居民生活及交通需要,又促进了滨水空间的商业繁荣。

  然而,在城市发展中,人们片面地把水当成了城市建设的阻碍与负担,把宽敞的大马路、大广场当作城市进步和发展的方向,开始与水争地。

  袁策明说:“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几十年的填湖修路造楼,城区蓄水面积迅速缩小、水体之间被隔断,加之发展过程中对排水工程投资不足,城市自然调蓄能力急剧下降,经常发生渍涝。”

  上世纪70年代,四湖被改造成阶梯水库,水位上升,造成豉湖渠排水托顶;上世纪80年代,沙市城区降水量126毫米,60多家工厂竟因渍水停产,一万多户居民受灾……

  这也让荆州重新认识到:水是城市生态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资源”的价值与作用被重新定位。

  内河水系活了起来

  然而,破坏容易,恢复难。

  原本贯通的城市水系,被分割成一个个的“水池子”,而且随着水系隔断、城市人口大幅增加,水污染也日趋严重。保护城市水系,不仅要恢复原来的水系,还必须同时开展治污工作。十几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把护城河整治当作恢复中心城区水系的突破口和重点,矢志不移,屡败屡战。

  2005年,荆州引进国外生物治污技术,因不符合水体污染状况终告失败。

  2006年,荆州调整思路,先后筹资2000多万元,引沮漳河水对护城河实施生态补水,但沮漳河仅能以每秒2个立方米的流量对护城河进行补水,水量太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区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水体污染问题。

  2011年,荆州市规委会批准实施新修改的蓝线规划,增加长江、海子湖(长湖)等主要水系内容。

  2013年,荆州市以更大的气魄出台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联通工程规划,计划将城区内河水系之间相互贯通,并与长江、长湖等外河水系进行连通,使荆州水系网络流动起来。

  2014年,荆州再借引江济汉工程引水入城,长江水以每秒7立方米流量注入护城河,经荆沙河、荆襄内河、西干渠、豉湖渠,让城区水系真正活起来。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水环境生态保护,离不开顶层设计,明确城市“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总建筑面积约600万平方米的金源世纪城开发项目,坐落在范家渊公园边。2016年上半年,市规委会主要领导和专家对范家渊公园用地形态多次论证调整,充分考虑到调蓄水面和调蓄库容之间的关系,严守总体规划标准,保证了范家渊公园的水系完整,也兼顾了开发项目的平衡。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规委会中,秉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坚持在楼盘开发中不改变一寸范家渊公园岸线、不占用一寸范家渊公园湖面为原则,完整保留了76.3公倾的范家渊公园面积。”秦军称,“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成为市委、市政府秉持的首要原则。

  如今,环境优美的范家渊公园也成为此开发项目卖点之一。

  城市水系保护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荆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要做的是从源头加强保护,筑牢生态经济之基。

  在各地频发的“暴雨后看海”事件中,城市内涝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防治城市内涝需要依靠合理的城市规划,这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常识。”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室主任王海介绍,规划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方法和理念,是一项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工程。

  从根源上说,城市内涝无非四个字:水多、难排。但相比无处放水的洪灾,内涝是可以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来解决的。

  深藏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既无法获得地上工程的形象加分,又无法获得地上工程从商业开发中衍生出的经济收益,却是对政府执政为民决心的最大考验。2015年11月2日,荆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防涝治理,加快推进相关规划的编制。

  标本兼治,“血管”才能消堵,水系才能“健康欢快地奔腾”。王海说,事实上,荆州离“暴雨不成灾”的愿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六轮强降雨的袭击,荆州中心城区部分地势较低路段虽出现短时渍水,但快速消退,没有发生像许多城市一样的“看海”现象。这既是荆州多年致力保护城市水系的结果,也是城区排水防涝指挥中心根据及时有效的预警发布,合理完善处置方案,补齐短板,疏挖管网,确保城区积水及时有效排出起到了作用。

  12年的坚守,守住了城市水面没有减少。今后,荆州将进一步结合蓝线规划和排水防涝规划,转变城市建设模式,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区域内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照低影响(LID)的开发要求,严控雨水水质、水量,从根本上解决排涝和水污染问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切实保护我市现有的排水明渠。根据我市蓝线规划,尽快完成规划4平方公里的调蓄水体,扩大调蓄库容。我市还将在滩桥镇月堤村建设排江泵站,将九线渠、杨场渠、西干渠连通,彻底化解城市内涝。

  生态保护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湿地环城,人水共生,荆州正书写一城清水的城市生态新乐章。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