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克富同亲友在吊脚楼上弹唱南曲。记者 吴坚 摄影
谢克富同亲友在吊脚楼上弹唱南曲。记者 吴坚 摄影
深秋的山村,农事渐了。一抹暖阳下,但听得吊脚楼上,三弦咚咚,曲声萦回,面对山乡秋色,令人心旷神怡。
彼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民间艺人谢克富正弹着三弦,一旁的妻子打着竹板,小妹、大姐和姐夫也一同围坐于新建的吊脚楼上,悠然自得地唱着南曲。
素有“丝弦”之称的唐朝宫廷雅乐——南曲,因其古雅的弦音和久远的历史而着称于世,这种雅乐在土家深山的封闲之下和土家人乐歌善舞的民族性格中传承至今,成为中国音乐“化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至今,在湖北省五峰、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的山寨里,人们逢年过节、娶媳嫁女、生日祝寿以及劳动之余,仍会相邀而聚,你弹他唱,拍板邦腔,自唱自乐,自娱娱人。
谢克富(右一)同亲友在家中弹唱南曲。记者 吴坚 摄影
谢克富的爱人覃福寿在劳作之时也时常跟着哼唱。记者 吴坚 摄影
谢克富所在的杨家桥村至今仍有30多人会弹唱南曲,自家兄妹8人也都甚是喜好。去年,谢克富自筹资金6万余元,耗时7个月,在家门前修建了一个土家民间文化传习园——“南腔北调楼”。
谢克富自筹资金6万余元修建的土家民间文化传习园。记者 吴坚 摄影
建楼,是为了让南曲在当地有一个传承的地方。谢克富告诉荆楚网记者,传习园建成后,四乡八里的艺人们聚在这里唱曲不下30次,今年正月初三亲友邻舍20多人更是在这欢唱了一整天。
“长阳南曲不仅文辞高雅、韵味十足、意境深邃,还抑扬顿挫。”谢克富说他10岁就跟着父亲学唱南曲,也希望能把南曲继续传承下去,“南曲不能断在我手里。”
2012年,谢克富受资丘文化站邀请,到离家30公里开外的资丘小学和资丘中学教授南曲。每周两天共上4节课,往返60公里的山路没有班车,谢克富来回得骑4个小时的摩托车,但他风雨无阻。有一次大雨瓢泼,谢克富骑着摩托车赶去上课,途径一处陡坡时听见响动,他心道不妙,便立马加速冲了过去。再回头看时,身后的路全垮塌了。被淋得透心凉是常有的事,遇上下雪他就提前一天赶去学校。
谢克富骑摩托车到镇上的学校去教授南曲。记者 吴坚 摄影
谢克富在备课。记者 吴坚 摄影
好在孩子们对南曲有着浓厚的兴趣,资丘小学6年级学生徐袁冰还和同学们组建了一个南曲兴趣小组。“学习累了时唱上两句南曲会觉得很放松,”徐袁冰说以后出去了,能用家乡的传统艺术给大家表演,会觉得很自豪。
资丘镇文化站站长刘光菊告诉荆楚网记者,该镇自2006年实施“土家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以来,先后有10多位南曲艺人走进全镇4所学校,培训了2000多名学生。
在毗邻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南曲进校园还有了专用教材,小学生在课堂上唱着南曲吟诵《静夜思》《悯农》等古诗词。
据五峰县文化馆副馆长覃远歆介绍,该县聘请专人选编了20多首少儿古诗词配上南曲,并给渔洋关镇小学配备了20把少儿三弦,同时聘请南曲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等艺人进校园授课。
南曲作为一种比较高雅的弹唱艺术,已在土家山寨扎根两百余年。虽非“土生土长”,却在土家山寨世代相袭而逐渐“土化”,是融合土家、汉族文化艺术、培育绽开的一束瑰丽山花。如今,这束山花正在土家儿女的校园里尽情绽放,用传承抒写着他们的民族情怀。
长阳南曲获湖北首届社会民间文艺团体曲艺节目比赛一等奖
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湖北省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00项(127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16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另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