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农户家里发现的石碑
图为:笔峰塔
“找到了,就是它!”近日,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农户家里发现的一块残碑了却了他40多年的心愿。
1969年,郝晓光随父母下放到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次年,一次父母在开民主生活会时,他坐在旁边玩,无意间听到李长路先生(当时小组负责人,解放前曾任抗大七分校训练部副部长)高声说“看到向阳塔(笔峰塔),我便想到了延安塔”,心里默默想,这个塔有这么重要?此后,他一直关注这座塔,发现如果找到清代的一块被称之为“夏碑”的石碑,这个塔的历史便完整了。
40多年一直牵挂那座塔
“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郝晓光回忆。当年他11岁,每天从向阳湖农场到学校要沿着河堤步行,必定会看到笔峰塔。没过两年,他随父母来到了武汉。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成为地球测量专家,但在向阳湖这几年的时光他始终忘不了,更忘不了那座塔。
一定要弄清这座塔的来历!工作之余,郝晓光经常回到向阳湖,一边寻找儿时足迹,一边搜寻塔的资料。
郝晓光介绍,笔峰塔又名向阳塔。最初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有史志记载,到清朝道光1838年,咸宁(今咸安区)县令夏廷樾上任,不久了解到严家嘴一镇经常遭遇水患,遂决定修复笔峰塔,建塔镇水。同年开工兴建,于1840年3月完工,此时已调任黄梅的夏廷樾,应邀作《淦川重建严家嘴石记》。
百姓为纪念他,在石塔边修建三间“夏屋”和一块“夏碑”。据《咸宁市地名志》记载:“为纪念夏令署咸政绩,于塔旁西南侧建平屋三间,名曰“夏屋”,别立一石(当曰“夏碑”),现屋、石不复存在。”
郝晓光说,经多年查询得知,只有找到“夏碑”,塔的历史才算完整。
农户挖地基挖出残碑
前年,郝晓光回咸宁向阳湖考察时,和朋友聊起这座塔,让朋友到塔周边农户家里去寻找这块碑。去年底,传来好消息,在塔边的一户农民家里,果然找到一块残碑。他立即从武汉赶来,当他看到碑上“石塔”两字时,高兴地叫道:“就是它!”
前不久,在向阳湖镇宝塔村严家嘴,记者来到这户农家,看到了这块残碑,宽约50厘米,高约40厘米。碑面被水泥糊住,只有少部分字露在外面,“侍政而作也,成之日邑……莅咸二载仁心善政惠我无……纪其事于石碑……建石塔以为……”
据主人介绍,她家一直就住在塔边,十几年前,她家建新房,挖地基挖到1米多深时,锹头一响,挖不下去了。大家刨开一看,是一块石碑,大家误以为挖到墓了,小心翼翼将碑挖出来,一看不是墓碑,家人便保存下来,遗憾的是当年和水泥时,水泥糊到上面没及时清理。咸安区文体局退休干部陈前棣来看了残碑后说,这就是当年的“夏碑”。
虽经修缮,现在的笔峰塔仍是古香古色。据了解,该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咸安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募集捐款1100多万元,于2013年6月动工修缮,2015年竣工。
郝晓光说,笔峰塔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鄂南地区经典古塔遗存的空白。如今,残碑找到,关于笔峰塔的历史完整了。(周鹏、谌胜兰、李旻媛、施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