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首页幻灯片
黄石:矿山开出生态之花
2018-01-21 09:53:0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本刊记者/熊传东  陈思炎  曹海庆   通讯员/碧扬  丁元拾  王剑 

园博园小全景(黄石日报提供)

湖光山色,五步一景,十步一观,鲜花遍野,芳香四溢,五彩斑斓,美轮美奂……漫步在园博园,便能感受到黄石这座城市无穷的生态魅力。

9月26日,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暨矿博会在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拉开帷幕。这是湖北首次举办省一级的园博会,是对“绿色决定生死”的鲜明亮旗;这是黄石首次承办省级园博会,是向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时间窗口”,也是“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的全新生态宣示。

园博会的举办,正是黄石这座传统矿冶名城转型发展的华丽一笔。借力园博会,黄石正在探索一条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以园博为支点,撬动起生态产业的未来;以园博作翅膀,扇动产业强市下的“园博效应”;以园博刻印记,标注工业绿色转型的路径步伐。

磁湖夜色(黄石日报提供)

半城山色半城湖(周巍摄影)

自1950年建市以来,黄石一直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形成了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引导下,黄石告别资源饭,产业由地下转移到地上,走出了一条城市转型的黄石“路径”。

近年来,黄石以理念之绿实现发展之绿,以绿色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按照绿色标准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快速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

园博园选址在大冶湖北岸的污泥滩,不占用耕地,在土壤处理、植物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生态条件,将荒滩打造成生态园林景观。园博园的设计理念是“双叶映湖、蝶舞湖城”。将“山、水、田”等景观要素作本底,提出三山三水四分田的设计格局,并融入吴楚文化、宝石文化,为市民打造一个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借助园博会,大冶湖生态新区正渐入佳境:首期总投资130多亿元的“三园”(园博园、矿博园、奥体公园)、“三馆”(生态馆、地质博物馆、城市综合馆)、“三中心”(市民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全面推进;大冶湖跨湖大桥、黄阳快速路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黄石的绿,来之不易;黄石的生态建设,更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交锋”。

一度被称为“光灰城市”,在摆脱“光灰”底色、重构绿色未来方面,黄石交出了一张完美答卷——让“山区”变“景区”、“林场”变“公园”、“砍树”变“看树”,黄石加大投入,绿化荒山、退耕还林、创办基地、兴办园林……

两年多来,黄石城区立体绿化率达到35.5%,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09%,水岸绿化率、道路绿化率均达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黄石立下了包括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内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创”目标,确保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性改善,让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享受全面小康的成果。

“黄石要实现换道超越,最根本、最彻底的出路就是走出采矿经济时代,换绿色发展之道”。生态立市,产业强市。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

一场绿色盛宴正在摆开,一座生态大城正在崛起。 

#p#分页标题#e#

产能转型秀出“微笑曲线”

 

“2016年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96万吨、化解过剩产能73万吨,2016年底前实现全域无生产煤矿。”这份清单是湖北省黄石市2016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黄石化解了钢铁产能628万吨,优化煤炭消耗量262.15万吨。

阳新仙岛湖(黄石日报提供)

黑色GDP上做“减法”

杨晓莉的城市记忆是灰色的:冒着黑烟的高耸烟囱,“白衬衣不敢穿”“桌子刚抹过转眼又是一层灰”。“再走破坏资源老路,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甚至呼吸不到清新空气,那叫什么幸福生活?”一次市委全会上,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发出诘问。

“黄石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非常成功,传统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循环发展势头良好,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渐已成型,经验值得推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徐德龙等专家经过调研之后如此评价。

“黄石不仅对黑色GDP做‘减法’,更要对绿色GDP做‘加法’。”黄石市一位市领导表示,“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黄石想要实现换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采矿经济时代,抢抓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先机,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换绿色发展之道。

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一方面,黄石市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四大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黄石对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清理注销,目前已清除3.4万户;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让传统产业生出升级改造的“金蛋”。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这3家资源消耗型企业是全市工业总量的大户,鼎盛时期在全市工业的占比曾高达90%。如今,新冶钢通过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生产能力由全国第五位跃至第三位;“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更是通过技术创新,进军污泥、垃圾处理行业,将环保作为王牌。

如今黄石市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跨越。

截至目前,已落户黄石的16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90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实现年产值过1000亿元。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正在黄石迅速形成。

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不断聚集,黄石经济后劲喜人。“北斗科技城”规划投资100亿元,吸纳北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200家;英利太阳能集团拟投资4.7亿元在铁山建光伏发电站,在工矿废弃地上“种”太阳。2015年9月份,黄石出台工业振兴计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超过2000亿元。

目前,黄石已经形成了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黄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比年计划7%超1.2个百分点,增速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黄石工业正在走出一条“微笑曲线”。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夜幕降临,黄金山新区,工厂透出的灯光犹如满天繁星,令人顿生向往。

上达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轻的技术工人徐世亮娴熟地操作着电脑,对流水线上的崭新电路板逐一质检。工厂给了徐世亮对新生活的期盼。新兴的电子信息等产业,更给黄石的经济结构带来了转型的希望。

流淌着工业血液的黄石,过去经济结构“黑重粗”突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七成左右,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产业多年来呈“原字号、中间品、链条短、逆政策”的特点。

“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黄石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升级版。”湖北省领导调研黄石,为发展把脉问诊,指向引路。

“黄石要实现换道超越,最根本、最彻底的出路就是摆脱‘恋矿情结’‘唯矿思维’,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举起生态大旗,推进城市发展的总航道全面驶向绿色发展之道。” 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说。

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老母鸡下“金蛋”。以新冶钢为例,先后投资十几亿元,实施60多项技术改造,开展了8大项目的技术攻关,建成了全国“特种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型无缝钢管”“特冶锻造”三大基地,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3位。

力推产业加速转型,面对水泥行业全局性、长期性产能过剩,华新水泥通过大力创新,进军污泥、垃圾处理行业,总投资5.6亿元的武汉长山口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启动,通过推动节能减排,将“环保”打成王牌,百年华新焕发青春。

大冶有色则将“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八字方针视为企业生命。通过技术创新,该企业每年从废铜渣中至少淘金40亿元;使用高科技澳炉,使产能扩大一倍,仅节能减排带来的效益就达2亿元;通过拆解家电和报废车等“城市矿产”,一年可刨出百亿元产值……

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焕发勃勃生机的同时,黄石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思路,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和已登记注册但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等“僵尸企业”进行清理注销,目前已清除3.4万户;采取炸毁烟囱、拆除设施等措施,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产值最高的达10亿元以上,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以减少GDP50多亿元、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拉低工业增速3.7个百分点的代价,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黄石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服务业四大产业发展……

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黄石在“蹲下身”后,“站”起来并正向上“跳”的真实写照,黄石传统产业“老树”长出“新芽”。 

#p#分页标题#e#

千年矿城绽放绿翼

 

“江南聚宝盆,步步有黄金”,这句话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客观地看,黄石市的确是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可以说,黄石、大冶、阳新三地有山即有宝藏,不少河流湖泊水底下也有宝藏。有人说,到了铜绿山矿,只要你肯弯腰随便拣块石头,里面就有金银铜铁镍等十几种有价金属元素。在黄石市境内,铁、铜、金、银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大,大冶铁矿是中国十大铁矿基地之一,铜绿山矿是中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黄石市成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基地,被称为共和国大规模建设的“工业粮仓”。

园博园美景(黄石日报提供)

生态发展思路“新三板”

“过去来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怪味,现在,这里的空气甜润润的。”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邱定蕃院士发出如此感概。当地市民更是感受到“国家园林城市”之美。市民肖伟说,“现在黄石不但磁湖风景美如画,父子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让人流连忘返,正在兴建的柯尔山公园更是让市民有了更多选择。”

赖以立市的矿产资源锐减,动摇了黄石的根基,把黄石逼到了必须摒弃以矿立市的旧观念,迅速找到经济继续发展新方向、新途径、新目标的严峻时刻。在困难与挑战面前,黄石市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找到了新的着力点和新的奋斗目标。黄石抓住机遇,迅速制定和实施“新三板”计划:

第一板是优化发展生态工业经济。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能源等支柱产业脱胎换骨,更新换代,彻底淘汰“傻大黑粗”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品。培养壮大优势明显和可持续的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第二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黄石市的“一圈三园”,“一圈”指冶金、建材、电力产业循环经济圈;“三园”指黄金山、西塞山、长乐山循环经济园。用“一圈三园”的架构打造黄石的循环经济体系,具体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黄金山高端食品工业园;建设以钢渣、粉煤灰、铬渣循环利用的西塞山工业区;建设以废渣、废气、废水循环利用的长乐山工业园等3个示范园,促进产业循环组合,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板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全市群众要改变“有矿就有钱,有钱不种田”的错误思想,对农业要再认识、再重视,农业不仅是种粮饱肚子的问题,更要看到农业产品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和开发空间。如大冶劲酒行销海内外创造了巨大效益,而劲酒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就是粮食。过去把矿石当黄金开发利用,现在要把粮食当黄金开发利用,利用高端食品生产技术制造尖端高附加值食品。法国的面包20多元钱买一个,而中国的馒头1元钱买2个。这说明什么?说明食品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大,具有广阔无限的前景。

亿吨大港从蔚蓝走向深蓝

黄石襟江带湖,水系充足,尤其是79.37公里的长江岸线,被称为“黄金水道”。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黄石通过改扩建港口码头,引进先进设备,采用新的运输方式,兴建外贸码头,成立通关机构,为“黄石港”打开了世界之门。

多年来黄石对外开放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均居全省前列。然而,随着货物吞吐量的上升和人们对港口环保等管理的规范,黄石港发展的“瓶颈”日益显现,内河湖泊通江达海能力萎缩。

“黄石港留不住货!像新冶钢每年出口国外钢材50万吨左右,但在黄石港装箱运出去的不足1万吨。”黄石天海航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良感慨颇深。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十大良港之一,黄石港需要改变,黄石需要改变。

2013年9月,黄石向省政府和国家提出在黄石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的请求,次年1月底获批,11月通过验收,12月30日封关运行,正式开启了黄石通江达海的旅程。

2015年9月29日,黄石新港正式开港。标志着黄石“港口城市”全面复兴!

“黄石新港开港半年多来,我们公司每个月平均增加300标箱的集装箱业务量,散货运量从过去每个月1万吨左右增加到现在5万吨。”张国良说,今年公司计划投入5艘船开辟两条航线,完成内外贸集装箱吞吐量2万标箱,实现产值1.8亿元。

按照港城联动、水陆并举的总体思路,黄石对应规划了102平方公里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一座新的港城正在冉冉升起。

2016年1月,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黄石市加快新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发挥综合运输效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立货物运输全程“一单制”“门到门”多式联运物流服务体系,融入国家长江物流通道战略体系,建设武汉城市圈继武汉新港后重要的水陆联运中心。

同时,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向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开战”,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目前黄石市启动自行拆除123个泊位,占应拆除数的100%。

“把海岸线连接到家门口。”周先旺说,黄石将充分发挥长江“大动脉”的作用,以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大通关等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复制上海自贸区模式,用3至5年时间,努力把黄石建成内陆沿江开放高地和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

站在高处放眼黄石新港,曾一马平川的长江岸线,如今巨臂飞扬,集装箱星罗棋布。

#p#分页标题#e#

从“光灰城市”到宜居宜业

 

磁湖岸边千丝垂柳,挂满新绿,近水一望,湖底的沙石水草尽入眼底。散步在磁湖岸边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下美丽春光。

而在过去,约为10平方公里的磁湖岸边有数十座工厂,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湖中,磁湖水体严重污染到劣五类,城中湖一度沦为臭水塘。

首届磁湖樱花旅游节开幕(黄石日报提供)

开“绿源”节“污流”

中秋假期,和众多市民一样,西塞山电厂退休职工杨晓莉到黄石金海开发区游玩。“美翻了!”她拿起手机随手拍摄了一组“黄石蓝”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引来点赞无数。

傍晚时分,50多岁的市民徐亚玲出现在柯尔山白马山公园,这是她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每天晚上6点半,只要没有下雨,徐亚玲都会赶到这里跳舞,生活平淡无奇却又幸福满溢。

山水好、空气好,这是徐亚玲对身边环境最由衷的评价。

从7月24日至8月22日,黄石空气质量指数(AQI)全部达到优良等级,其中最低值为47,最高值为88。“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园博蓝’!”市民纷纷为黄石的蓝天白云点赞。

变化的背后,是黄石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一手“开绿源”:从2014年开始,确立了各县(市)区轮流举办市级园林博览会的目标,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八园六带”创森示范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3%;深入开展“绿满黄石”行动,今年以来全市造林绿化面积达16万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修步道、办乡村旅游,推动群众从吃“矿山饭”到吃“生态饭”转变。

一手“节污流”:从2014年开始,以牺牲GDP50多亿元、工业产值200多亿元的代价,彻底关停全市“五小”企业1000多家,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全面关停拆除长江沿线123个泊位,强力推进非法码头整治;以治水为“龙头”,建立江长、河长、湖长、库长、塘长“五长责任制”,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今年年底前全面关停16家煤矿,彻底退出煤炭行业。

黄石市大刀阔斧搞生态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要放缓发展速度?“坚持生态立市,并不是放慢发展,而是追求更好更快有质量地发展。”黄石市市长董卫民的话语掷地有声。

今年6月,黄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炉,明确提出2019年全面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

“游客来园博会,不仅仅是看园博景致,看的更是黄石经济社会发展面貌。”黄石市建委主任、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黄石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余常晏说。

也正如此,从“十二五”到“十三五”,黄石立下了包括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内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创”目标,确保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性改善,让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享受全面小康的成果。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仿佛让人置身图画之中,黄石,这块千年“奇石”正在唱出最美丽动人的歌谣。

三农品牌节会让农民受益

2015黄石磁湖樱花旅游节举办时,数千株樱花竞相绽放,灿若云霞,数万人共赏樱花的盛况令人难忘。

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让黄石转型之路的步伐越发坚强,通过办节办会,四面八方注视的目光投向黄石,黄石走上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2014年,“中国首届乡村园博会”为茗山带来旅游收入3.5亿元;2015年,黄石.大冶第二届桃花节当天吸引周边5万多名游客。这仅仅是2015年“相约美丽乡村品味四季乡韵”的快乐健康乡村游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场,四月槐花节、采笋节、白茶节,五月登山节、金银花节、玫瑰花节,六月采桃节,七月荷花节,八月葡萄节、乡村果蔬园艺博览会,九月第二届园博会,十月篝火帐篷节、火龙果节……17个乡村游主题活动,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大呼不虚此行。

盛夏时节,阳新军垦农场第三届葡萄旅游节拉开帷幕,市民汤华一家来体验乡村生活,心情格外舒畅。

大冶保安镇采摘文化旅游节每年为村民带来收入1500万元;刘仁八镇举行的果蔬园艺博览园,开园当天就吸引了4万余名游客前来欣赏“奇瓜异果”。阳新白沙镇平原村1380亩金银花成为村民致富的“香饽饽”……一个个节会,已然成了各个乡镇的新名片。生态“红利”成为富民新引擎。生态建设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p#分页标题#e#

市民共享生态魅力和红利

 

“城市是一部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黄石,这座工业重镇,如今正在抽丝剥茧,破蛹化蝶,华丽转身。

 

城市绿心从一湖辐射全城

“每次到市内,坐公交车要半个多小时,绕一大圈。现在隧道通了,那要快不少咯!”黄石开发区居民罗窄生高兴地说。

8月31日,全长4.02公里的月亮山隧道全线贯通,无缝对接黄石老城区和大冶湖生态新区,曾经受“两山一湖”阻隔的黄石,从此进入半小时的同城生活圈,黄石环大冶湖时代驶向快车道。

这一天让黄石等了太久……

60多年来,由建市之初沿江“狭窄逼仄”的身材,逐渐向沿磁湖区域拉伸,实现了沿江开发、环磁湖发展的两次跨越。

但,这仍没有解决黄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黄石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打开黄石地图,大冶与黄石市区间,横亘着绵延20余公里的黄荆山脉;阳新与黄石市区间,隔着烟波浩渺的大冶湖。

黄石发展需要更广袤合理的空间。黄石市委、市政府反复论证,在大冶湖区域规划建设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

2013年,屡受空间不足制约的黄石,迈出跨越大步——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吹响了从“环磁湖时代”向“环大冶湖时代”迈进的号角!

大冶湖生态新区,按“一片城市金叶,一片生态绿叶”的绿色生态理念设计。金叶,城市化集中地区;绿叶,绿色GDP培育地区。同时,在南北两个叶片中,构筑风与水的循环脉络。

这座新城建设“三步走”战略敲定:第一步,推进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第二步,在东到长江,西抵大冶城区,北起黄荆山麓,南至父子山麓的大冶湖区域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第三步,以大冶湖生态新区为龙头,带动大冶、阳新等组团及重点镇发展,最终实现市域同城一体化。

经此一变,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整体格局全面拉开,“一脊两翼、双轴拓展”的城市架构和“一江两湖、两山七峰”的山水架构作为城市发展新机,拉开黄石大城骨架。

跨越黄荆山,拥抱大冶湖。

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说,要以全省首届园博会为引爆点,加快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使之成为绿色发展的样板、特大城市的绿心!

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现在村民还砍树吗?”“当然不会!”阳新木港镇枣园村支部书记柯金华的底气见证一股自信的力量。

昔日,穷山恶水的枣园村一遇到大暴雨,村民们就慌了神,担忧有个险情什么的。随着宜林荒山“全绿化”,枣园村在今年洪涝灾害中安宁祥和。

一切正在改变,一切都将改变!

大冶还地桥镇是个工业镇。在全民办工业的年代,该镇长岭村持之以恒封山育林、造林绿化,全村80%以上收入来自生态产业,人们尝到了生态先发的甜头。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便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一股生态重构的勇气由此而生。

“生态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 但现实的问题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及小作坊关了,老百姓的收入靠什么?

在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经济的道路上,黄石率先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结合“五城同创”,实施“五边三化”,建设“八园六带”,创建森林城市的步伐坚定而执著。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采取规划增绿、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危还绿等措施,全力推进“绿满黄石行动”。

两年多来,黄石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生态修复开山塘口23处,复垦绿化工矿废弃地0.9万亩。

看似小改变,实则大变化。枣园村、长岭村村民自我守绿、自发护绿,自觉追绿的背后,是生态红利和生态理念裂变出的一股强大正能量,是由最初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迸发出的绿色自觉。

生态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绿色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小康梦,绿色发展更是一个地方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走绿色发展之路,没有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才有未来。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也蕴藏财富。不负青山得金山,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让社会各界同频共振齐发力,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人人尽责、共建共享的绿色自觉。

不负青山得金山,发挥群众在绿色发展实践中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守绿追绿,爱绿护绿、植绿播绿,享受生态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生生不息的“绿色银行”。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新黄石,是如何转变得让人们交口称赞呢?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在一篇署名文章中道出黄石转型发展的“秘诀”: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写在发展的旗帜上,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让绿色成为黄石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绿色发展,以全面从严治党保证绿色发展质量!

“青铜故里”戴上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桂冠;“棚改黄石模式”让黄石百姓徜徉于幸福家园。如今,黄石正着力打造一个聚集人气的平台,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