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首页幻灯片
暴雨洗礼 钢铁长堤 ——湖北抗洪救灾纪实
2018-01-21 09:50:58   来源:今日湖北

  □策划/熊传东    本刊记者/贾冰  陈思炎    通讯员/王晓  胡顺华  张强


湖北省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正式破垸分洪(孙晨摄影)

  从6月18日入梅,到7月21日正式出梅,湖北省共经历了六轮强降雨过程,梅雨期33天,较常年偏多8天。全省平均面雨量达528毫米,强度大、范围广。其中荆门、黄冈、天门等地降雨量刷新了湖北省或当地降雨新记录。

  面对暴雨“车轮战”般来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防汛工作,对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支持地方防汛救灾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7月6日来到武汉,现场视察指导防汛抢险抗灾工作。在视察指导中,他强调,防汛抗洪,基础在“防”,关键在“抗”,核心在“人”,把生命安全防在第一位,既要树立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现在我们更有能力和信心保卫家园,但绝不能放松警惕。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防汛抗灾工作作为“天大的事”,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的思想,做好打大战、打恶战、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重要堤防和重要设施安全。李鸿忠书记、王晓东副书记、任振鹤副省长分别作出批示指示,多次赶赴受灾地区现场指导防汛抗灾。

  一轮轮强降雨轮番袭击,防汛工作从局部战转向整体战。湖北省上下联动,各级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凝聚成一股迎战洪水的强大力量。


7月6日,李克强总理从湖南岳阳乘高铁急赴湖北武汉,一路上大雨如注。总理一下车,直奔青山区长江干堤倒口湖堤段管涌现场指挥抢险救灾(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影)


  新洲三店:我们的任务是保住每一个人


  受入梅以来强降雨影响,7月1日20时05分,长江支流举水河新洲区凤凰段水位迅速超过保证水位(33.11米)0.24米,引发举水凤凰西堤溃口。7月2日凌晨1时许,武汉消防官兵抵达举水凤凰西堤溃口现场,利用冲锋舟下水救援作业。

  7月1日溃口决堤之前,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男人们正在堤坝忙活。垫垫砂石,压压堤,加固加高。有女人在附近放牛,寻思着雨停了水退了,赶紧割稻谷,再犁地插晚秧。

  洪水还未蔓延进村之前,46岁的廖金素早早就睡了。晚上10点多,防汛的男人们奔回家,挨家挨户喊——别睡了,堤(坝)垮了,防大水!村干部也拉起警报器,四处呼喊,但很多人没怎么收拾——按理说,三店是新洲地势最低的,而七里村又是三店地势最低的。廖金素记得,凌晨四点去收拾东西的时候,水只到膝盖,二十多分钟后,已涨到肚脐眼了。

  停电,断网,电话也打不通。廖金素和湾里的女人、小孩,又都跑到外面的国道或打谷的道场上。等屋里的积水都有一米来深,人们又爬向二楼。只有一层平房或老旧土坯房的人,躲到隔壁的楼房里。水一直在涨,有村民在屋顶坐了一夜,不敢合眼,老人、小孩、女人也大多一夜没睡。“活这多年,从冒(没的意思)见过发这大的水。”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出声了,老人亲历的灾难,远在1958年和1998年,前者是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后者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整个村有两千号人,大部分人在等抗洪抢险的武警官兵。廖金素记得,他们打了五遍12345,但此间,武汉到新洲交通几乎瘫痪,新洲往三店的主干道大部分被淹。冲锋舟终于飞来时,有人感动得大哭。

  武警消防官兵先把小孩抱到救生艇上,再接老人和女人,最后是男人。十几分钟,一家人就被接出来。水中有钢丝、线路、栅栏等阻拦,飞速行驶可能翻船。而国道之处,水位相对较低,有段路武警消防官兵只能跳下水,在后面推。一边赶进度,一边又怕推太快翻了船。

  村民抵达国道安全地带后,政府专车又接其到救灾安置点。7月2日下午1时,廖金素一家到救灾安置点时,官方数据显示——新洲已倒损房屋 690 户 1786 间,因灾失踪 3 人(三店街、凤凰镇、辛冲街各 1 人),死亡 1 人(李集街),安全转移受灾群众 9000 余人。

  “怎么可能‘弃三店保新洲’,我们的任务是保住每一个人。”直到第二天,武警官兵还一直对老百姓解释,三店是个口子,三店淹了,新洲就淹了,三店保不住,新洲也会丢!

  湖北省宣布入梅的次日晚,第一轮降雨来临,湖北鄂东北普降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鄂西南地区降雨也开始加强,雨区逐渐向北扩展。至20日20时,全省平均降雨量53毫米,累计降雨量大于200毫米的有9个县市区;在100毫米至200毫米之间的有47个县市区。最大累计点降雨出现在鹤峰县鹤峰站385毫米,最大1小时降雨量为随州广水龙兴沟站107毫米;黄冈麻城熊家铺站1小时、3小时降雨95毫米、176毫米,历史少见。

  一时间,湖北东、北部多条河流暴涨,举水、蕲水、府澴河、先后超设防。全省458座水库超汛限水位,五大湖泊中斧头湖、梁子湖、洪湖水位、汈汊湖超汛限,长湖接近汛限。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灾害,截至19日晚20时,暴雨造成湖北蕲春、英山、红安、麻城、罗田、黄梅、广水、大悟等8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81.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8万亩,房屋倒塌133间,转移4831人,失踪11人,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水毁直接经济损失1.297亿元。

  事后,气象部门分析称,按监测区50个站点数据统计,梅雨期6月18日至7月20日降水量为707.2毫米(梅雨期内各站点雨量累加后除以站点数量所得均值),为历史同期最多,与历年对比,2016年位于历史第四位,次于1954年750毫米、1996年740毫米、1969年719毫米。比1998年的512.31毫米还要多。


当满载受灾群众的冲锋舟驶近登陆点的时候,看着满脸疲惫,噙满泪水,嘴里不停称着“谢谢”的受灾群众,特别是从她们手中接过小孩的时候,现场人员无不为之欢欣而感动(秦克明摄影)

#p#分页标题#e#

  “舍小家顾大家”上千群众连夜撤离


  为应对严峻的防洪形势,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7月14日对该省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的牛山湖实施破垸分洪爆破作业,同时永久性退垸还湖。37年前村民肩挑背扛修筑的牛山湖大堤在地图上不复存在,1658名牛山湖分洪居民正式向原来的家园告别,其中11户64人将永久离开家园。

  7月13日,63岁的徐维国将打包好的家当装上车后,又到每个房间都细细地看了一遍。离开时,他还是如以往一样锁好了大门。13日凌晨,武汉市牛山湖垸升华村的184名村民接到通知,连夜撤离湖区,赶赴3公里外的升华小学。

  37年前,徐维国带着村民肩挑背扛修筑牛山湖大堤;而他目前栖身的升华小学安置点,同样是他亲手筹建。

  1975年,部队转业的徐维国成为升华村的副书记。他回忆,当年梁子湖每到雨季就会发大水,殃及湖边3个公社6万人口,庄稼年年被淹。1979年,他接到上级通知,带着全村80%以上的村民挑来石头,筑起牛山湖大堤。工程足足持续1年,到1980年才完工,将梁子湖人为地一分为二。有了堤坝的拦截,牛山湖水位低于梁子湖1米,保住了大家的家园,村民开始在塘里养鱼,摸索致富途径。

  1992年,他奔走县委、教委找钱盖起校舍,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今的徐维国,要拄着拐杖才能勉强行走,他没有想到,晚年会住进自己亲手操办的校舍。

  对于以后的生活,老支书徐维国略显茫然。他说,转移群众可能会被集中安置到龙泉街的红旗小区居住,但他习惯了村子里的老人老面孔,不愿离开。之前,徐维国跟老伴在家开了个小小的副食品店,卖点香烟啤酒油盐酱醋等,一天挣十几块钱,补贴日常花销。他心里有两个打算,要么到武昌投奔儿子,要么仍在村里租间房子居住,“还是想开小卖铺”。

  临湖而居,靠湖而生。种藕、养鱼是牛山湖附近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此次搬迁离湖,也将使不少转移群众生存方式发生彻底改变。

  牛山湖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淡水鱼、大闸蟹养殖基地。51岁的渔场职工朱培姣和女儿一起,在牛山湖承包了13亩水面,养殖花鲢、大闸蟹,平均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过去30年,一家人都是靠养鱼生活,搬迁上岸后可能就得另谋生计。”

  同样在在江夏区牛山湖渔场看到,渔场内200多名职工及家属正紧锣密鼓地将家中物品装车搬运。当地政府组织的80多台货车在渔场内来来往往,帮助搬迁家属转移搬家。

  “我们在这儿住了近40年,转移搬迁实在是舍不得。”牛山湖渔场退休职工赵云菊在搬家前,最后一次看了一眼他们家房屋和菜园。

  只有三间正屋的老房子,是渔场在20多年前统一建造的。房间墙体灰暗,甚至屋顶漏雨,菜园十分简陋,赵云菊和老伴仍依依不舍。

  赵云菊说,老房子里有儿子慢慢长大的痕迹,身边都是退休老同事,吃的是农家菜,日子很舒坦。这一搬家,意味着生活重新再来,“可安排搬迁也是为我们安全考虑,再舍不得,也得狠下心”。

  在一些人去楼空的院子,大门敞着,床铺、电扇、沙发等家具还整齐地摆放在屋中。牛山湖渔场归属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管辖。集团副总经理李承斌说,历史罕见的超强暴雨,已使靠近大堤的6户职工家中全部被淹。本轮雨情紧急,渔场安排干部13日凌晨挨户敲门,安排渔场261名职工及家属,在不到12小时内全部转移。

  “汛情急、时间紧,转移职工连夜清点、一夜未眠,家中物品只能搬走一半,放弃一半。”被大雨浑身淋湿的李承斌说,转移职工为破堤分洪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付出,“若非形式紧迫,谁愿离开熟悉的家园呀”。

  武汉市江夏区区委书记陈邂馨说,对失去承包水面和生产资料的转移群众,江夏区将统一建设安置小区,并统筹考虑转移人员的生产生活、社保就业等问题,确保转移群众搬得踏实、安心。

  “分洪之后,破垸分洪的牛山湖给持续高水位的梁子湖增加100多平方公里的有效蓄水面积,牛山湖可以承担梁子湖5000万立方米水量,解燃眉之急。”江焱生说。分洪的效果立竿见影,梁子湖的水立刻奔向了水位比它低1米的牛山湖。

  湖北省副省长、省防指常务副指挥长任振鹤表示,启动牛山湖等汊湖分洪调蓄应急措施,是湖北全面实施湖泊综合治理的第一步。还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还将实施全面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渔还湖工程,加强湖泊入江通道建设,提高防洪排水能力,实现梁子湖流域长治久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湖北平原湖区自古就是云梦泽,是装水的地方,还水于湖区,是实现“千湖之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

  大灾之后大治。梁子湖退垸还湖在今年的全国抗洪中虽然只是局部的一小步,但它拉开了系统治理洪水的大幕,成为湖北省践行现代防洪理念的新起点。

#p#分页标题#e#

  共产党员把名字写在“生死牌”上


武汉抗洪再现生死牌(宋凯摄影)

  暴风骤雨中,抗洪抢险救灾成为湖北广大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考场。在洪灾骤至时,挺起脊梁;在最危险的地带,冲在前头;在一轮又一轮的持久战中,忘我奋战,接受挑战。多名党员倒在抗洪抢险岗位上,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诠释党员的责任、担当,在风雨洪水中,为群众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湖北384万共产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是抗洪救灾的“铜墙铁壁”、坚实堡垒。

  武汉,“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牌子再次出现在长江大堤上。1998年的夏天,在龙王庙闸口,16名党员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生死牌”;而今,暴雨肆虐,党员再度立起“生死牌”。

  时隔158年的两块“生死牌”上有两个相同的名字——唐仁清、李建强。今年已经分别是53岁、57岁的他们,汛情面前,又毅然冲上一线。“我们是党员,守好堤,是我们的职责。”

  7月9日,长江干堤黄石港段9个哨所全部成立防汛临时党支部,并现场投票选出6名党支部书记,400名党员面向党旗宣誓,人在堤在,长江干堤就是战场检验。

  新入党的监利县毛市镇丁家村村主任余训志、副主任宋爱成,看到村里300多亩稻田被淹,自掏腰包、多方筹钱购买3台水泵投入排涝。

  红安县七里坪镇袁英河村房屋倒塌12间,22名在村党员全部投入救援,年近6旬的村支书袁克新不顾自家财物,一直带领大伙坚守在救援一线。

  面对严重渍水内涝,武汉市清芬社区党委书记刘俊带领党员突击队组织排水、逐户排查。“越是紧急时刻,党员越是要沉着应对,站出来,扛起来,让群众安心、放心。”刘俊说。

  暴风骤雨中,抗洪抢险救灾成为湖北广大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考场。在洪灾骤至时,挺起脊梁;在最危险的地带,冲在前头;在一轮又一轮的持久战中,忘我奋战,接受挑战。多名党员倒在抗洪抢险岗位上,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诠释党员的责任、担当,在风雨洪水中,为群众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

  湖北荆门石牌镇胡冲村,大量村民被困洪水之中,一名婴儿和一位老人被洪水卷走。危急时刻,荆门公安消防支队政委王明华一声低吼:“党员跟我上!”

  在石首市,栗林咀村年近6旬的老党员王广兵带头跳入首望湖水中堵涵洞防止湖水倒灌;泥港子村党支部书记江时明带头跳入齐胸口深的浑水中,封堵管涌点,保住了坝下1700多亩农田。

  7月5日凌晨,洪湖市五丰河水位暴涨20厘米。“党员都跟我上堤。”在电排站防汛值守的市扶贫办主任易重兵带领党员出发。看到党员干部率先跳进水里,200多名群众跟着一同搏击洪水。

  “党员就应该站在最需要的地方。”易重兵说,老百姓面临危险之时,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冲得上,打得响,像革命战争年代一样,随时准备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牺牲。

  “电工已经在路上了,我也正赶往单位!”6月30日晚,得知戒毒所里专门排涝的泵机无法正常工作,武汉市司法局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生活卫生科科长史学东紧急赶往防汛一线。排涝抢险中,史学东不幸殉职。生前最后一个小时,他还连拨了4通电话安排工作。

  “雨下大了,我要赶紧去防汛。”这是阳新县白沙镇汪武颈村村妇女主任李连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6月28日凌晨4点,李连从家里出发,前往村委会集合参与防汛工作。未曾想,路上她却被卷入洪水之中。

  监利县沙河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同宝带领52名群众,在中心河抢险。他带头驾船运沙土,不慎落水牺牲。9日,300多名村民和干部自发前来悼念,送朱同宝最后一程。

  罗田县大崎镇城建办副主任何华生因劳累过度,心肌梗塞,累倒在防汛值班室……

  防汛期间,湖北省委组织部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党员要把抗灾救灾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考场。风雨作考,在这场特殊的考验中,湖北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甚至是宝贵的生命交出了答卷。面对风雨“车轮战”,湖北各级党组织也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鄂州市委要求,每支抢险队伍中必须有党员,每个堤防哨棚里必须有党员第一书记。咸宁市委在党员中开展“我们在一起”活动,落实“精神在状态、战斗在岗位、冲锋在前面、党群在一起”的要求,用实际行动把合格党员的标准在防汛一线立起来。

  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汛救灾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强化对防汛救灾各项制度和汛期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受灾严重的咸宁市咸安区,当地党员干部组织3000多台农机进行灾后生产自救,为全区18.43万亩受灾农作物进行抢排和抢收抢种。古塘村村支部副书记姚文祥说:“灾情令人痛心,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难度不小,作为党员,我们要带领群众迎难而上。”

  7名牺牲党员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湖北党员的忘我奉献。在狂风暴雨中,在滚滚洪流中,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两学一做”的优秀答卷。


随岳高速人员参与施救被洪水困住的群众(秦克明摄影)

#p#分页标题#e#

  战斗在抗洪一线的“明星群”


  汛情就是命令,大灾就是大考。全省消防部队枕戈待旦,兵不解甲,胸怀民安,闻险即动,充分发挥专业救援优势,连续奋战于溃堤险段,搏击于滔滔洪水,救民于危急关头,以坚韧意志、顽强作风和血性胆气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消防为人民的英雄赞歌。

  “我水性好,谁也别跟我抢,我下去”,被誉为“浪里白条”的消防员罗新平再一次主动请缨,纵身跃入了湍急的水中……这是7月6日,鄂州消防官兵打桩筑堤勇堵曹家湖分洪口的一幕。

  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在抗洪抢险战斗中,湖北消防部队涌现出了飞渡哥、铁臂哥、天使哥、暖心哥……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真实的姓名,但所有人都会知道,他们是一组数字,是一种职业,是一群热血青年,是一支消防铁军,是一座血色丰碑。

  “飞渡哥”刘晓朋 。暴雨如注,河水猛涨!7月1日,孝感大悟县新寨村被河水中涨起的洪水围困,最高积水水位突涨至2米,40多户村民100余名群众瞬间被困,最小儿童仅3岁!孝感消防支队大悟中队消防员刘晓朋在绳索架起的“救命通道”上攀渡往返12次,先后救出6名被困群众,包含一名三岁幼童。刘晓朋在湍流中攀渡的镜头和英勇救人的事迹在网上广为传播,网友亲切称他为“飞渡哥”。

  “铁臂哥”陈星颖。6月28日,咸宁市通山县95年消防兵陈星颖,从被洪水淹没中小区抱出一急生产孕妇一张照片网上走红,而后又从洪水中抱出老弱妇孺,被称为“铁臂哥”。

  “天使哥”朱瑞。6月27日以来,咸宁通山县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通山县鑫达建材市场、水岸花园、马槽桥小区、马槽桥政府幼儿园小区、汉林农贸市场等多处小区被淹,发生内涝,大量群众被困,情况十分危急。救援期间,下士朱瑞不顾水深用塑料周转箱一次次把小孩从洪水中慢慢推至安全地带,这一幕被镜头捕捉下来,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消防天使哥”。

  “暖心哥”刘俊林。7月5日,汉川市城隍镇富家苑一小区内的十余栋房屋被淹没,杨思琴和她刚出生19天宝宝的已被困三天,情况十分危急。 由于积水已经淹没楼道,皮筏艇难以靠近,为了防止正在坐月子杨思琴沾上水,毛哲将怀里的婴儿递给了战友,赶紧和刘俊林拱起大腿,站在皮筏艇和楼道之间的积水中,搭起了桥梁,让杨思琴踩着大腿登上皮筏艇。在浅水区,皮筏艇无法靠岸,刘俊林便小心翼翼地抱着婴儿趟水前行,直到安全送到岸边。 当杨思琴接过宝宝那一刻,暖暖的一幕,感动了所有现场的群众,大家纷纷赞称消防员为“暖心哥”。

  “七彩云”漆彩文。7月1日凌晨,红安县觅儿寺镇王槐。一村级产业扶贫基地被淹,两位老人被困。熟悉水性的漆彩文,主动请缨,在战友们的配合下,经过十多分钟的紧张救援,成功将老人救出。就这样,漆彩文和他的战友们在连续一周的时间内,轮番上,轮轴转,每天休息不到五六个小时。这一周,他们救出176名被困人员,疏散转移700多人,而仅仅在7月1日一天,漆彩文就出动了22次。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入汛以来,不完全统计,湖北消防部队参加抗洪抢险共接警出动1697起,共出动车辆3508辆,舟艇1092艘,出动官兵14704人次,营救被困人员7846人,疏散60062人,抢救财产价值30703.66万元。

  从火线到水线,从灭火到救援 ,湖北消防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每一次出征,都考验着消防部队的本色和精神,都深刻彰显着荆楚铁军的责任和担当。

#p#分页标题#e#

  探访武汉转移群众安置点


蔡甸四中安置点(龙庆摄影)

温馨的安置点里,江夏警察叔叔客串临时家教(龙庆摄影)

  武汉地区转移群众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7月21日至22日,记者到蔡甸区、东湖高新区、洪山区等灾民集中安置点进行采访。

  蔡甸: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注重分类安置

  蔡甸四中是蔡甸区最大的转移群众安置点,住有5个村的1200多人。临近中午,记者在这里看到相关各村委会、街道办以及普爱医院都安排了专人值守,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已经进驻安置点为村民服务。除按标准确保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外,该安置点专门为村民准备了露天电影,群众反响不错。

  在蔡甸区永安中心小学安置点,刚走进一楼大厅,就看到两台大大的液晶电视,10多个村民围坐在电视前,看得很投入。

  该安置点负责人刘陆华说,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区里和街道想了不少办法分类安置。他们将60岁以上的老人送往街道福利院照顾,将病患及时送往街道卫生院救治,还为孕妇、婴幼儿专门设置了一间空调房。

  江夏:多部门联手专人专责,保障有序

  截止17日,江夏区设有五里界、法泗、湖泗、山坡等4个街道14个灾民安置点。记者来到五里界中学安置点,灾民正三三两两走进食堂。牛山湖渔场58岁老职工刘金云说:“这里吃得好,睡得香,和家里没啥两样。”

  江夏区教育、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预案和值班安排,确保各个岗位专人专责,保障安置工作有序进行。

  其中,为及时安置牛山湖渔场转移出来的群众,五里界街道迅速组织了70名中小学教职工,不到7小时就腾退出4间教室和20间学生寝室,实施了全面消毒,安排了150个床位,并在每间寝室安装一台空调,在食堂安装两台柜式空调。江夏民政、农业投资集团为灾民送来草席、被子、洗漱用品及饼干、方便面等食品。

  洪山:板桥中学安置能力近极限

  位于李纸路上的洪山区板桥中学,是洪山区洪山街道办事处的集中安置点,主要用于接纳板桥小区的受灾群众。

  目前,该中学腾出20多间教室安置了400多人,20多名社区干部在此为灾民提供服务。为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向安置的灾民每人发放了一张专用证件。每位灾民都领到了民政部门发放的一个安置包,包括:一张床、一床棉被、一床草席、一个桶、一条手巾、一套牙膏牙刷、一块肥皂等。灾民一日三餐均得到妥当安排。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板桥小区共有500多户约2000多人。区里只设置了板桥中学一个安置点,“能腾出来住人的教室都用上了”,只能容纳440多人,但还有50多人在排队登记想住进来。同时,天气越来越炎热,安置点降温设施已是满负荷运行,用电情况不容乐观。

  东湖高新:实施货币化补贴,4个安置点撤销

  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升华小学安置点,结果空无一人。之前,这里安置了180多人,都是牛山湖破垸分洪后转移的群众。

  东湖高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朱晓寒介绍,针对由政府安排转移的群众,该区制定了4类梯级补贴标准。由于群众情况各不一样,有的选择在安置点只吃不住,有的只住不吃,有的既不吃也不住,还有的是统一吃住。对于愿意在安置点集中食宿的群众,该区免费负责。如果符合转移条件但不愿意吃住在安置点的,每人每天按85元标准补贴,先一次性发放一个星期的补贴。

  7月15日,牛山湖破垸分洪集中安置的居民纷纷或投亲靠友、或自行租房,已全部离开集中安置点。自此,龙泉街的龙泉中学、升华小学,滨湖街的檀树岭村部,牛山村部4个集中安置点全部撤销。

  另外,东湖高新区已制定永久安置点备选方案,以满足龙泉街、滨湖街移民下一步永久安置需求。据了解,位于中华大道西侧的龙泉还建社区,一期工程已完成,今年9月可安置此次分洪移民542户,二期工程预计2017年底交房。位于谭树岭区域的滨湖还建社区,一期预计2018年年底完工,可安置3000户居民。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