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熊传东 记者/陈思炎 贾冰 熊文胜 通讯员/周勇 罗芬芳
巍巍大别山,峰峦叠嶂。车行大山深处,越走路越险,崎岖难行。这里山多地少,基础设施差,贫困程度深。大山里的贫困,正是湖北扶贫的一个缩影。
半个多世纪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响了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如今,精准脱贫、决战贫困,这里又打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战。
黄冈现有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蕲春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和团风1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贫困、落后的标签一直与黄冈相伴,扶贫任务重,责任大。
根据调查摸底,截至2015年底,黄冈市有892个贫困村,占湖北全省贫困村18.5%,居第一位;贫困人口59.65万人。然而,革命老区人并未向贫困低头。按照黄冈市委、市政府设想:2017年,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红安县脱贫“摘帽”,黄州区、黄梅县、武穴市脱贫;2018年,麻城市、蕲春县脱贫“摘帽”,浠水县脱贫。
黄冈的底气从何而来?摸清穷根,方能对症下药。黄冈创新走出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好路子。
目前,通过对黄冈市892个贫困村、59.65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该市建立了规范精准的扶贫信息系统。
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新模式应运而生:政策、银行提供贴息贷款,由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山羊,并全程技术保障,保险兜住网底,“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五位一体,实现多赢,贫困户紧紧粘在产业链上。
在罗田县,县里专门成立精准扶贫总指挥部,扶贫作战地图上,标明了帮扶措施、脱贫年限、责任人等准确信息。县、乡、村层层签订“竞进脱贫、决战决胜”军令状,106名优秀干部分赴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一村一个工作队、一户一个责任人,精准入户结对帮扶,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在英山县,每个乡镇绘制一幅精准扶贫作战图,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档案盒,将贫困户入户调查表、帮扶脱贫计划、干部帮扶情况、脱贫评估表等资料建档立卷。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一定三年不变,坚决“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撤队”。
在红安县,为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该县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参与、乡镇主抓、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推进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
考核发展业绩,不再是“一个标准”。黄冈对限制开发区、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而是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分层分类考核干部。
黄冈市扶贫办主任周丽娅说,各种资源要素流向贫困地区重新配置,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革命老区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大合唱”“交响乐”。
6月14日—17日,本刊特派出采访报道组走进黄冈市,感受不一样的精准脱贫故事。
2016年1月18日,省农行与黄冈市政府签订“十三五”时期战略合作协议
金融扶贫 聚焦“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受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撂荒严重。为做强粮油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实现黄冈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农发行黄冈分行因势而变,由过去单纯地支持粮棉油收购业务向支持粮棉油全产业链发展延伸,全力打造“粮棉油全产业链主导银行”品牌。积极推行“四个延伸”信贷服务,向产前延伸:支持企业优质稻培育、化肥储备和农机生产;向产中延伸:支持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向产后延伸:支持企业粮棉油“精深加工”,做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发行黄冈分行支持的企业先后有2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东坡公司“兴鄂”牌大米、中禾公司“耕田”大米成为全省稻米行业的畅销产品;向储备延伸:支持企业建设现代化粮仓,做大政策性粮油储备业务。
为让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农发行黄冈分行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的营销力度。先后贷款13.93亿元,建成罗田农民工回归置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库区移民新村置业园、遗爱湖公园等七大园。
2015年8月25日,在农发行黄冈分行的推动下,黄冈市政府与省分行签署了《精准扶贫暨共建全面小康框架协议》,对有搬迁意愿的贫困人口提供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目前己审批项目9个、审批贷款66.3亿元,己投放贷款4亿元。后期该行将按“六个精准”的要求,做好贷款发放工作。截至2016年5月底,农发行黄冈分行共审批中长期贷款项目27个、金额121.2亿元;投放农发重点建设基金项目10个,金额2.9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5倍,为黄冈市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持。很多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精准扶贫到了‘最后一公里’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但我们公司始终不会忘记农发行信贷支持的‘最初一公里’。”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黄冈农发行人在大别山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上书写着政策性金融精准扶贫的动人篇章。”农发行黄冈分行行长秦兴涌说,农发行信贷杠杆助跳跃,既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企业用工难的有效对接,又推动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使农发行贷款有了稳定的现金流,“贷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p#分页标题#e#
黑山羊养殖场
农行黄冈分行行长祝友珊到精准扶贫联系村——英山县金铺镇扁石畈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电商扶贫 “淘”出乡村致富之路
凤山镇白杨冲村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紧临罗田县城,范佳义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长大。因为家境贫困,他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那时,年经的范佳义满怀梦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境;可是19岁那年,范佳义突然脑溢血,经过抢救,捡回了一条命,家境因此雪上加霜。
成家后,范佳义为了还债,他南下广州打工。2003年,范佳义第二次脑溢血,5万多元的医药费,让好不容易支撑起来的家回到了以前。2009年,范佳义夫妻俩听说种植金银花是一条不错的致富路,还有政府扶持,于是,他回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由于范佳义错估了市场行情,那次创业让他赔得血本无归。
2015年初,罗田县开始大力发展电商,各种电商培训覆盖整个罗田,在电商创业知识培训方面,全民免费。罗田县委、县政府尤其鼓励贫困户学习电商,参与电商创业。
范佳义当时又惊又喜,赶紧到罗田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报名参加学习。很快,范佳义注册了淘宝店,取名“范家山特产专卖店”。为了学习到过硬扎实的电商创业技能,范佳义不放弃课堂上任何一个与老师的互动的机会。每当老师问同学家里有什么土特产时,范佳义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将家里自己种养的特产一一道来:有散养土鸡、土鸡蛋、金银花、板栗等等,这样,他的土特产就成为老师讲课时的例子。
2015年初秋,闻名全国的罗田特产板栗成熟了,范佳义抓住这一契机,将板栗上传到自己的淘宝店和微店。范佳义在广州有很多老朋友,通过微信宣传销售,产生了大批订单。范佳义通过线上推广销售,线下与身在广州的妻子合作,直接将板栗邮寄到广州,部分直接分发给订单客户,部分由妻子在广州市场现剥现卖,效果非常好。整个板栗丰收季,范佳义收入3万多元。
2016年春季,罗田地方特色小吃软萩粑被一些网商挖掘,通过网店销售。范佳义再次抓住契机,他亲手做的软萩粑通过网店也走进了城里。整个春季他共销售软萩粑2000多个,创收近万元。除了软萩粑,范佳义的散养土鸡蛋、竹笋、芋头杆儿等农特产品也都在网店上卖得很不错。
据了解,罗田县启动电商扶贫工程以来,已经有85家贫困户开办网店,130个村级扶贫网店与351户贫困户建立帮带关系,直接参与网上创业贫困群众1123人,今年以来,贫困户实现网上交易1052万元。
“罗田县不断探索电商扶贫的新模式,力争引导全县1/3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全方位地融入电子商务产业链实现同步小康。”罗田县县长詹红运说。
农民种植的花生喜获丰收
教育扶贫 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6月13日,红安县教育局。记者走进4楼“教育扶贫作战室”,迎面挂着一幅“教育精准扶贫作战图”:27所需要帮扶的学校,各插着一面红旗;从校舍改造、师资培训到校车管理,帮扶项目分列其中。
“精准扶贫,教育不能缺位。”红安县教育局副局长郭华说。在她看来,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对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是一次难得机遇。
2015年10月,新调任的红安县教育局局长张喜坤履职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深入各乡镇、各学校开展调研摸底工作。两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全县13个乡镇(场处)近200所学校和幼儿园,重点对各贫困村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办学资源,农民工技术培训情况,在校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学生状况进行详细摸底。
在对全县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红安县教育局通过反复酝酿,全面补齐教育短板的“一揽子方案”迅速落地。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全面提升偏远乡村办学条件。
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该县对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直到高等教育,明确补助额度,确保贫困学生能上学;红安县教育局组织全县教师与 6000多名中小学贫困生开展“一对一”帮扶。由县政府配备108辆校车,以公司营运、财政补贴的形式,解决1000多名山区学生上学难。
从资源分配上,红安去年招聘558名小学教师、159名幼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弥补偏远乡村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组织大批乡村青年教师到名校培训,组织大批名师到乡村学校“带徒”,组织外语、音乐、美体等专科教师送教下乡,全面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实施“全面改薄”项目,重点改善全县122所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及改扩建校舍5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3万平方米;迁建了特教学校、列宁小学和七里镇中,高标准新建了九年一贯制的思源实验学校;在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区新建了明德小学。通过努力,红安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该县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贫困村群众子女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p#分页标题#e#
特色贷 “贷”动农企扶贫
“农行黄冈分行紧扣‘双强双兴’战略,围绕‘四个大别山’建设,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推进金融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农行黄冈分行行长祝友珊说。
在2013年农行湖北省分行与黄冈市政府签订《金融支持大别山》150亿元战略授信协议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农行湖北省分行又与黄冈市政府签订了“十三五”时期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定,“十三五”时期的前三年,农行将为黄冈市八大领域提供380亿元的意向授信,并按照每年不低于总体授信额度30%的比例安排信贷投放。农行黄冈分行正在全面推进协议落实,并陆续启动与重点县(市、区)政府的战略合作,使项目落地工作进一步具体化。
2015年下半年,该行第一时间对接中央及地方党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围绕“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政策走”的线条,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依托“政府+农行+公司+保险+贫困农户”的“五位一体”合作模式,率先拉开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大幕。
该行结合罗田黑山羊产业,创新研发了“羊羊得益”精准扶贫贷,目前共投放贷款1269万元,423户贫困农户直接受益。“多亏了农行贷款,让我购买了一头公羊、十头母羊,明年可以发展到54头,后年就能提前奔小康了!”贫困户雷海桥说。
依托“羊羊得益”精准扶贫贷这一成功模式,该行按照“一行一品”要求,围绕各县特色,全面推进一系列精准扶贫贷款的创新研发工作。今年以来,自主研发的“银光闪耀”光伏扶贫贷、“星火富民贷”、“药谷领头雁”精准扶贫贷、“美丽乡村”精准扶贫贷先后获得省分行批准。红安支行已发放“星火富民贷”400万元;总额3个亿的光伏扶贫贷已在红安落实1个亿,其余2亿将在麻城、黄梅、团风加快落地;蕲春支行、黄梅支行正在启动实施“药谷领头雁”和“美丽乡村”精准扶贫贷。“针对光伏扶贫项目,我们推出‘银光闪耀精准扶贫贷’,实行‘政府+银行+贫困户’的普惠模式,按大批量、小额度、模式化、标准化运作,对外发出了农行真心服务三农的最强音。”农行红安支行行长易洪闻说。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对农行黄冈分行作法给予充分肯定,批示:值得认真总结推广,市扶贫办、金融工作局、相关银行和部门要认真研究,走出一条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医疗救助 让贫困户脱贫
红安县七里坪镇马鞍山村村民来巧荣一家一直靠种田为生,因为在一次务工中不慎将手严重弄伤,加上爱人也因中风多年丧失劳动能力,为了治病,全家陷入困境。2015年10月,红安县实施精准扶贫“医疗救助”政策,为来巧荣一家带来希望。
马鞍山村村民来巧荣说:“去年到县医院去治病是60%的报销,今年是90%的报销。我家两个人生病,治疗花费六千多元钱,我只出六百多元钱,我卖七只母鸡就够诊病。感谢党的政策好!”
来巧荣所说的这个好政策,就是红安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的精准扶贫“医疗救助”政策,该政策把贫困户医疗报销费用比例提高到90%,并且设定贫困户每年个人花费五千元的上限。
红安县卫生局医政股董德志介绍,在红安县20253户共计10.1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有14101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9.6%、贫困总人口的61%。大病、重病,成为精准扶贫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去年10月,红安县组织千名医生进入因病致贫贫困户家中,开展健康检查和免费义诊,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精准识别。对精准识别后的贫困就医对象,新农合(或基本医保)取消住院起付线;出院时在专用窗口一站式办理结算手续,新农合(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按政策标准当场给予结报。
今年1月19日,红安县政府又与黄冈人保财险公司签署《全县精准扶贫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协议书》,利用民政救助资金和财政资金2442万元,为全县53855名精准识别的扶贫对象购买了医疗救助补充保险。这些贫困户的住院治疗费用,在各种政策报销后,报销比例仍未达90%的,未达到部分由保险公司赔付,个人只承担总费用的10%;当被保险人个人当年自费累计超过5000元时,超过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再由保险公司赔付。
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总经理夏学东介绍,红安在全省率先引进社会保险,建立了“新农合(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的四位一体医疗救助精准扶贫模式,从制度上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移民搬迁 美丽乡村幸福生活
蕲春是贫困县,位于大别山南麓。车入蕲春青石镇,山势越来越高,路边的房子也慢慢减少。突然峰回路转,壮观的景象跃入眼帘,公路旁的一个小山岗上,布满了粉墙黛瓦的小房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像童话里的城堡,这里就是青石镇大屋村的幸福新村。
“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要感谢移民扶贫好政策啊。”说这话的是蕲春县青石镇幸福新村五保老人孙绪志。幸福新村是个移民新村,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全村共搬迁安置周边4个村126户贫困户和五保户。
2013年,国有大型企业招商局集团对口扶贫蕲春县,确定了实施扶贫搬迁、建设幸福新村的计划,从青石镇大屋村、八斗村、许冲村、温泉村4个村,选出一批急需搬迁的困难户搬出来。招商局集团扶持460万元,蕲春县整合各部门建设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800多万元,加上镇村的征地搬迁,总共投入1700余万元。
村里找来设计院为困难户量身订制户型:五保户40平方米,低保户80平方米;一般贫困户二层160平方米。五保户分文不出,低保户享受建房补贴后户均出资3.5万元到5万元,一般贫困户自建房屋免除土地及办证等费用。
“幸福新村的村民们开始过上了幸福生活。”八斗村支部书记梅楚云告诉记者,八斗村一共搬来了32户,最远的离这里20多公里。如今他们不仅衣食无忧,而且生活舒适,新村集中建有澡堂、开水房、洗衣房,还有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和观景台。
村里还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使村庄的环境卫生变得干净整洁,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从大屋村二组搬来的鲁重能正在厨房里做饭,她一个人的晚餐并不单调,一碗鱼,一碗笋子炒肉,还有一碗山药。“都是别人送给我的,还不错吧。”老人笑着说,她自己也种点菜,门前有一小块菜地,够她一个人吃的了。
“易地搬迁下来的贫困户,最重要是能够谋生路。”青石镇党委书记王国喜说。为此,青石镇引进公司流转八斗、温泉村的1.7万亩山林,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城。搬迁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待项目建成后,还能优先到公司务工。
据介绍,2016年至2018年,蕲春县还将用三年时间对4515户14745人建档立卡,让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