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创新攻坚漏损控制难题,荆门供水这个典型有点牛!
2019-04-29 15:16:40   来源:今日湖北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无论具备多么先进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的漏损都不可避免,所以要下大力气针对漏水点进行准确的探测,控制其漏损量,降低供水成本,有效的节约水资源。

漏损率是一个综合指标的反映,管控起来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复杂。国务院“水十条”要求,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实际上,各地的漏损率管理进展并不理想,漏损管控工作还任重道远。

因此,一个漏损管控的典型显得异常珍贵,漏损管控经验交流会各地供水企业基本都不缺席。

2019年3月21日,湖北省城镇供水节水培训班在武汉市举行。会上,荆门市供水总公司王小锋总工程师就如何做好漏损管控作经验交流发言。省住建厅相关处室通知各地水务系统120人参会,实际上来了150多人!计划外的同志都是自费来学习的。


记者当时惊诧道:“供水系统的同志们真是热爱学习!”湖北省住建厅城建处负责人表示:“经验太珍贵,机会太难得!”

用数字说话,荆门供水综合漏损率由2015年1月份的23.48%降到2018年底的12.62%,降幅10.86%。因为综合漏损工作举措得当、成效明显,得到了湖北省住建厅、湖北省水协参会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备受参会同行的广泛关注。在荆门供水开展综合漏损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请记者一定去看看!”省住建厅主管部门和荆门供水领导对记者发出了邀请。

4月28日,记者对荆门市供水总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小锋进行了采访。

“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制度职责,着力实施分区计量,通过由点到面、将管网的网状结构转为树状结果,建立DMA分区管理(主管-支管-大用户),通过传输的数据结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辅助分析,及时查出并维修大型漏水点。”王小锋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始终将漏损控制当作常抓不懈的头号重点工作,做出了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见了实效,这对创建节水型城市、节约水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建立全员覆盖的漏损控制体系。”王小锋表示。


“公司于2015年成立以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永根任组长的降低漏损率工作专班,副组长由五名党委委员担任,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工作小组成员,所有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建立起全员覆盖的漏损控制体系。”王小锋介绍,该工作专班每月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工作例会,全盘考虑漏损原因,为漏控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结合查探漏、水表营抄量化、抢修维修及时率等考核和有奖报漏制度运用,使管网漏损控制工作能够高效快速推进。

“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漏损管理模型,并安装以流量计为主的仪表,建立分区计量监测平台辅助管理。”王小锋说,按照湖北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水十条》要求,公司依据供水管网现状情况和地理条件,建立四级分区计量管理系统,落实主体责任,使2020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目前,荆门市已建立一级分区4个,二级分区14个,三级分区41个。

王小锋表示,下一步将借助作为省级分区计量试点的契机,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分区计量管理,将供水分区计量试点工作逐步由纯居民用户向商业加居民用户,再向工业、商业加居民用户推广,全面铺开试点工作。

荆门供水的第二点经验主要是加快管网更新改建和强化查漏探漏。


记者了解到,3年来公司结合市政道路、小街小巷、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对66.49公里补丁多、漏损大、老化严重的供水主管道进行了改造,并自筹资金400余万元对漏损严重的原水管、埋于漳河总干渠渠道下的出厂水管、人口密集管网复杂的工商小巷支管进行了改造。2018年全年通过更换管道使漏损率降低了2.8%。王小锋表示,为有效消除安全隐患、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供水质量、减少管网漏损,公司着力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注重管道基础处理工作,加强管道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同时加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质量监管和验收,确保新建管网的质量。

王小锋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公司在管网运维部检漏班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分区区域检漏小组,进一步强化检漏队伍实力。小组成员绩效与检漏成果挂钩,通过每月交流会加强检漏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检漏经验交流,小组之间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配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三点经验是加强供水信息化系统建设,从大数据中总结整理规律和方法。


“将管网普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梳理从用户水表到出厂流量计的全部管网和阀门、消火栓、排水阀等供水附属设施,不断完善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网数据。”王小锋介绍,在完善系统数据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完善四级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开发管网巡检系统APP,通过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的结合运用。同时,强化数据分析应用,以漏损率控制指标考核各部门,实现了供水设施巡检电子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记者熊源 通讯员蒋波 雷汉卫)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