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雄割据,多如牛毛。”这是形容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一句话。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湖北勇于改革、率先探索,基本建成了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在公共资源集中交易改革之前,湖北省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繁多,不仅分为省、市、县三级交易平台机构。各部门还拥有一批“自留地”如建设工程管理中心、土地拍卖中心、农垦、水利、交通等交易平台。交易平台数量多达一百多个,不仅机构复杂、资源浪费,而且在没有统一管理的情况下,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2016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明确将5类22大项82个子项的交易项目有序纳入统一平台交易。“以荆州市为例,过去荆州有7个交易平台,现在整合为一个大平台。”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协调处处长梅德华说。
只有平台统一了,才有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才能进一步杜绝各类不规范的操作。与平台整合优化同步,湖北省清理了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制度性、政策性文件,废止各类行业性、区域性文件300余件,形成了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打破了行业保护、地方壁垒,促进了市场统一开放。
企业是主体,市场是主导,如何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湖北省通过简政放权,解决好限制市场竞争、交易程序繁琐问题。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先后取消“进场交易证明”等审批事项2项,取消“设立当地分支机构”“本地奖项加分”等限制竞争的措施16项,取消“遴选代理机构”等侵害市场主体权益的措施15项,取消“交易项目登记”等增加交易流程的措施7项。全面取消招投标网员费,连续三年下调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服务费收费标准。“比如标书文件,现在网上下载,不要钱”梅德华说。
作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先锋部队,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始终处在改革和探索的前列,梅德华谈到了该中心改革前后的三大转变:首先,资源交易方式实现从分散到集中;其次,市场由有形转向无形,实现无纸化,全面实施网上审核,保证投标方能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即可实行投标保证金及资金周转,做到切实的省费减负,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实现投标过程从封闭到开放,使交易得以在阳光下进行。
尽管困难重重,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的成效逐步彰显。截至目前,湖北省级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药品及医用设备耗材集中采购、农村产权、排污权、耕地占补指标转让等7大板块纳入统一平台集中交易;各市州将政府特许经营、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行政罚没及司法资产处置、客运班线经营权等28类项目纳入统一平台集中交易,拓展了交易范围。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量由101个减少至20个,整合比例超过80%,基本建成了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据统计,2017年我省公共资源交易规模达8726.76亿元,同比增长近30%,稳居中部首位、全国前列。
交易改革首要的受益人就是广大投标者,以前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线下处理文件,流程复杂耗时长,队伍排的满满当当,楼前道停车位也是难能求得,现在投标人只需要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队伍缩短,车位也变得宽松起来。此外,以往前来十一楼大厅登记注册,需要来回十几趟,十分浪费社会资源,尤其是外地投标人花费的车船食宿费用数额较大,现在投标注册能够全部在网上进行,节省资源。
“改革前后变化巨大,”作为招投标代理机构,湖北省成套招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金明表示,业主单位交易成本切实降低,省中心目前采用投标文件网上传递,进行“全电子化评标”,并且降低投标保证金及收费标准,真实做到节省减负。
湖北省的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尽管取得了引领全国的瞩目成就,但是“大一统”集中化交易的障碍依然存在。面对种种挑战,湖北省将进一步提档加速,建设以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系统为枢纽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互联互通体系,打通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的“最后一公里”。(记者熊源、通讯员叶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