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中山大道“请”回800余株梧桐 地下管线深埋留空间
2018-01-21 10:02:26   来源:长江日报

家住汉口保元里的71岁老人殷国祥曾呼吁,武汉美术馆前的老梧桐树要尽量保留。昨日,记者在中山大道改造现场看到,这棵粗大的法桐树在美术馆前被完好保留,并与新规划的馆前开阔草坪形成有层次感的景观效果。

武汉美术馆的前身是汉口金城银行,是武汉著名老建筑。在殷国祥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带的树就有水桶那么粗了,夏天绿树成荫,那时候家里穷,没有电扇,大家就跑到门口的梧桐树下乘凉。

市民的呼声受到有关部门重视。经过市园林科研所的考证,这颗大法桐树树龄在80岁左右,已达到我市古树名木“后续资源”的标准,应当进行保护,并迅速反映给规划部门。

武汉美术馆是中山大道的重要景观节点,门前绿化曾有过多轮规划设想,最早设计为中轴对称的大草坪,中间有欧式喷泉,两侧用笔直高大的银杏树阵,呼应建筑柱式结构。而法桐树并非在中轴线上,若按此设计,很有可能会被移走。

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分院院长刘凯敏称,为保护原有树木,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欧式喷泉改为地面式,草坪面积扩大。这样法桐虽不在轴线上,也不妨碍景观效果,得以保留。

武汉地产集团市政工程部负责人黄永华称,为避免施工时对法桐造成伤害,施工前先在老树周边做了一圈防护台。周边施工时,也改用手动小型机械,避免对老树根系的伤害。

黄永华介绍,中山大道原有树木近200株,此次改造为每一株树的去留制定了方案。除已坏死或对道路安全造成隐患的树需要移开外,原有八成树木得以保留。

步行道平均宽度9米-14米

宽阔的人行道上,将种植高达5米、形态一致的法桐,树下空间种植常绿耐阴的杜鹃、栀子花等,形成色彩丰富的花道

这里将形成一处“绿岛”,是中山大道最大看点之一

水塔

馆前是一处开阔的草坪,东侧不再走机动车,改为步行街,便于举办户外艺术展览、街头艺术表演

美术馆

因路网密集,采用“口袋公园”的方式,见缝插针增加绿量。未来这里将充满“老汉口”的韵味

现代简约风貌

自由、浪漫市民天堂风貌

古典主义风貌

翻开老照片,你会发现原来中山大道上曾经绿树成荫,而多年来随着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变窄,中山大道南京路至武胜路段一度难见树木。昨日,记者在中山大道改造工程现场看到,一元路至江汉路道路两侧行道树基本形成。不仅原有的200余株树保留了八成,更有大批梧桐树被“请”回中山大道。

昨日久违的阳光再现江城。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中山大道汉润里至保元里一带,每间隔约5米就能看到一株新栽的梧桐树,它们都是平均“身高”达5米的大树。阳光透过树枝,斑驳的光影映在南京路一侧的老建筑上,诉说着这条百年老街的厚重和生机。

中山大道施工方、武汉地产集团市政工程部负责人黄永华介绍,全长4.7公里的中山大道改造段,计划种植行道树911株,其中九成是梧桐树,余下的搭配银杏、红枫等彩色叶树种。

黄永华称:“梧桐树作为乡土树种,是最适合武汉种植的行道树之一。它生长快,夏季可遮阳,秋冬季叶落后透光性好,便于市民休憩‘晒太阳’。同时,高大的梧桐树与老建筑相互映衬,可实现‘一屋一景’的视觉效果。”

梧桐被“请”回中山大道并非易事。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分院院长刘凯敏称,过去为适应中山大道迅猛增长的车流量,车行道拓宽,留给行人步行的空间非常狭窄,沿线基本难见树、见绿。此次中山大道改造以“步行为主,打造开放共享的街道空间”为规划理念,优先拓宽人行道,最宽的地方比原来拓宽了6米,让梧桐有了充裕的种植空间。

“种树之前,需要对中山大道管线进行全面梳理。”黄永华称,管线清理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前期勘测时,发现线网如蜘蛛网一样密集,为搞清楚每条线的走向和施工方案,工作人员在机器探测的基础上,挖开3到5米的深坑,如外科医生一般,深入地下,厘清管线的复杂走向,尽最大可能为树木生长留出空间。

黄永华说,为了不妨碍树木生长,改造段道路上方公共线缆已全部入地;为给树穴让路,地下的自来水、天然气、排水等管线,采取水平或垂直移动的方式避让,最深处甚至挖到地下8米。

据悉,这800余株梧桐树将陆续在中山大道“安家”。待明年春天,市民就能在中山大道沿线感受近千株大树形成的“十里绿廊”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