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之美,不止于形,更在于魂;城市之治,不止于表,更在于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切实行动,一场名为“大战100天,干净整洁迎新年”的城市治理攻坚战,在荆楚大地全面打响。
伴随着百日攻坚战的深入,如何巩固攻坚成果,成为各地思考的重要课题。记者深入武汉、咸宁一线,记录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绣花细琢,微改焕新见真章
施“绣花”之功,造“蝶变”之城。武汉市坚持一手抓围挡规范提质,一手促空地规划利用,让脏乱角落变身靓丽风景,还空间于民,还美景于城。
武汉常青花园社区,一场长效管理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徐徐展开——这个曾经设施老旧的小区,通过居民共商共议,将闲置地块摇身一变成了“花园停车场”;硚口区韩家墩街道将昔日杂乱的工棚打造成现代化的“全龄化运动社交空间”。

江汉区小微空间改造成果
洪山区武金堤路与杨泗港快速通道交会处,一块长期空置、环境杂乱的小微地块,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武汉城投低空经济产业示范项目”。

武汉城投低空经济产业示范项目
通过编制小微空间整治工作导则,清脏治乱、见缝插绿、增设便民设施、融入文化元素等方式盘活空置地块、桥下空间、储备用地、园林待建地、工程隙地等闲置空间,进行闲置空间微改造,一批曾经被忽视的角落,正悄然变身成为市民乐意驻足的城市风景。
从“围堵”到“舒畅”,从闲置空间到惠民场所,今年以来,全武汉市集中整治城市小微空间103处、面积约207万平方米。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漫步于武汉大街小巷,道路宽敞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一步步走向现实,成为生态宜居江城建设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靶向攻坚,民生痛点全打通
清晨的咸宁,桂乡大道上车流如织。城管队员小李和同事们正在开展“马路办公”,“这段护栏需要加固”“那里的广告牌存在安全隐患……”他们一边巡查,一边在手机App上记录着数据。
“要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开展七大攻坚行动,就是要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咸宁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以前这段路坑坑洼洼,推车像坐摇摇车一样。现在好了,带着孩子散步成了一种享受。”家住书台街附近的李女士话语中满是欣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记者来到咸宁蕲嘉高速张公收费站,只见,维修一新的护栏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新栽的绿植在微风中摇曳,规范设置的停车场秩序井然。这座城市的“门户”,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这样的变化,源于咸宁创新推出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面对人行道破损严重的问题,城管部门动员周边开发商、物业、商户共同出资,将破损路面升级,同步优化地下管网,还新增了67个停车位,维修人行道板655.57㎡,整改路面裂缝及坑槽1215.83㎡,铺就市民出行的“幸福路”。

铺就水泥印花路面
在武汉,园林部门的攻坚同样聚焦民生痛点。杨泗港长江大桥引桥段的730个花箱完成景观提升,12500株红叶石楠焕发新生;全市72座公园完成设施更新,新增座椅130把,翻新护栏4100米。
“政府是真把居民的诉求当事儿办。”在洪山公园休憩的张大爷笑着说,“以前公园长椅掉漆,坐着都不安心。现在不仅修好了,还新增了不少,我们老年人散步休息更方便了。”
全域焕新,绘就荆楚新画卷
在武汉东湖绿道,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新安装的路灯洒下温暖的光晕,翻新一新的休闲座椅坐满了歇脚的游人,擦洗洁净的垃圾桶有序摆放。“现在走在街上,处处是风景。”带着孩子夜游的市民王先生感慨道。
近年来,武汉市围绕“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目标,创新实施“智慧+”保洁模式,推出了“冲洗、洗扫、雾洒、捡拾、巡回保洁”“五位一体”的机械化作业体系,采用“先冲洗——后扫洗——再收边”的阶梯式协同流程,形成高效、连贯的保洁闭环,大幅提升路面整体洁净度。道路清洁从“人机配合”向“智能协同”蜕变,实现了市民出行“脚下安心,眼下舒心”。

机械化清理路面
截至11月18日,全省累计整治人行道“跷跷板”问题3836处,清理野广告4.3万处,翻新城市家具16.82万处,拆除违规或废弃围挡729处。这些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城管人员、园林工人、环卫职工的辛勤付出,是无数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清除野广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为民理念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行为自觉,才能让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百日攻坚为契机,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净美有序成为城市常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日攻坚即将过半,但荆楚大地的“美丽革命”仍在继续。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这些经过精心雕琢的城市空间,必将以最动人的姿态,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讯员舒适、杜佳晨、马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