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江汉平原城市八景的沿袭与生态智慧
2025-08-18 17:36:24   来源:今日湖北

城市八景是我国古代城镇遴选或约定俗成的一种本域风景集合,一般通过方志记载,主要反映在其“舆图”“形胜”“地理”“古迹”或“艺文”5个部类中,包括八景条目及诗、图、文4种表达形式。

江汉平原城市八景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在明代中晚期成为城市风景营造与选拔的规制而推广普及,又在清代皇帝的加持下得以继往开来,其中蕴藏着古人适应自然、营造人居的深厚智慧。

然而,由于江汉平原明清时期的城市八景仅约30%存续,不少遗存八景也因城市发展变迁而物是人非。为此,学界以该区域城市的清代方志八景为对象展开探索与研究。

图片1.png

江汉平原区域范围及古(清朝)今行政区划对应

在江汉平原的城市志书中,城市八景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了长期的公共智慧积淀,还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的丰富内涵,例如光绪版《蕲水县志》由163人编修、明嘉靖《蕲州志》收录不同身份者的7套八景诗,留存的多为民间吟咏与名人佳句精华;武昌“鹤楼晚照”经26次屡建屡毁,终成地域标志,为平原山水注入人文特色。

江汉平原城市八景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助力。自宋代起,八景因皇室支持入志,成为彰显地舆、宣扬政绩的载体,不少景地兼具教育或宗教功能,承担精神教化作用。

图片2.png

黄梅十景时空周正解析

“八景”据考最早是指环绕行道受仙者四面八方的自然气色与景象,城市八景受此影响,时空格局表现出对方位、业态、时节、气象等的均衡响应,其中蕴含的巧借立体、多维的自然生态要素为人居生存环境服务的思想智慧。清代“黄梅十景”含“东南西北”四正、“渔樵耕读”四业,呈现资源有度取用、人地和谐的图景,且形成官银与社会资本共建、全民参与的生态实践模式。

图片3.png

江汉平原“堤线串景”式八景分布格局

在布局上,八景“法无定法”,公安“绣林十景”“堤线串景”,钟祥“山缘串景”,江陵“水缘串景”,皆依山水之势调整,即便像“柳浪含烟”这类水患废弃故址,也凭借入选八景,以再野化遗址的方式延续下来,是生态适应的典范。

图片4.png

水缘串景:江陵八景

清方志中,江汉平原具有千年以上时空历练的城市八景占比达53%,它们至今仍是江汉平原处“湿”不惊的生态智慧活化石。(来源:《中国园林》 撰文:万敏、刘梦馨、黄婧、刘法堂)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