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为寒门添星火,今看英才耀故园。” 湖北广水籍乡贤王先锋笔下的诗句,恰是一场跨越十八载教育接力的生动注脚。近日,当广水市一中高考文科状元张傲即将赴北京大学报到,当一批批广水学子整装奔赴全国各地高校,这场始于2007年的“圆梦行动”,已从首批百名受助者扩展到遍布全国的2000余名广水籍英才 —— 由乡愁点燃的星火,早已在荆楚大地连成璀璨星河,写就一段动人的教育诗篇。
2007年的夏天格外炎热,时任广水市驻武汉办事处主任王先贵带来的一组数据,让在省城工作的王先锋彻夜难眠:当年广水高考上线的学生中,有近百人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这个从广水农村走出来的转业军官,眼前浮现出自己当年揣着红薯干上学的场景。伴着夜深人静的孤灯,他伏案写下《援助家乡贫困学子上大学倡议书》。这份仅八百余字的倡议,竟点燃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心火炬。首批30万元助学倡议公布后,广水在外爱心人士纷纷参与这场捐资助学圆梦行动:军委原秘书长程建宁中将、国务院参事室王楚光副主任的爱心汇款单,湖北省委原副书记邓国政、时任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的爱心捐款,还有无数广水籍在外人士的慷慨解囊,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圆梦行动的专用账户。这些走出广水的游子,用各种方式守护着家乡的读书声。
2007年8月的捐赠仪式,注定载入广水教育史册。武汉泰华酒店里,爱心人士和企业家们齐聚一堂,捐赠场面令人动容:“我捐二万”“我捐三万!”“这个孩子大学四年的费用我包了!” 的喊声此起彼伏,整个现场洋溢着浓浓的乡情与爱心。
在广水剧院发放爱心善款时,受助学生代表哽咽着读出感谢信,在场多位爱心人士悄悄背过身拭泪。这场最初只为解决学费的公益活动,从此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 它不仅是金钱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接力和文明的传承。
随着2012年以圆梦行动真实故事为背景的公益电影《我想有个梦》在湖北省委洪山礼堂首映,“圆梦行动”的影响力突破地域界限。影片中韩文文原型韩慧敏 “宁愿每天只吃一顿饭也要读音乐学院”的誓言,让无数观众触摸到教育扶贫的温度。而现实中,这场爱心长跑正以更专业规范的姿态延续:2009年广水武汉商会接力行动,2015年成立专项基金,2018年启动“一对一”导师计划,2021年搭建校友资源共享平台,善款的雪球越滚越大。截至2024年,“圆梦行动”累计捐款超千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名,奖励优秀教师100余人。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早期受助者如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陈志远等一大批广水籍学子,如今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更接过爱心接力棒,成为新一轮捐赠的中坚力量。
年过七旬的王先锋至今保持着特殊习惯:按年份记录爱心人士的捐款数额与受助学生人数,收藏着受助学生的感谢信,以及他们从青涩高中毕业照到披上学士袍的成长影像。感谢信上那句 “您们捐赠的不仅是学费,也是改变我们命运的信心和勇气,更是我们报效家国的智慧和力量”,总能让这位古稀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即便旅居海外含饴弄孙,他仍通过商会专门通道参与捐款。18年来,他个人先后以多种方式捐款12万多元,支持家乡教育与文化事业。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这位副厅级退休干部只是淡淡地说:“看见这些孩子眼里的光,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这场持续十八年的教育实践,恰似一部微缩的中国民生改善史。最新统计显示,受助学生中已走出88名博士、1800多名硕士,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正如王先锋在日记里写的那样:“教育的火种一旦点燃,就会自己照亮前路 —— 我们要做的,只是小心守护这团星火。”
供稿: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退休干部 侯绍军
编辑 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