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香,识稻。日前,100多名来自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地的优秀经销商、合作社和米企代表追寻一种特殊的大米气息,集聚于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大县监利,参加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之夏”)举办的创新成果展示暨优质稻米产业链推进会。
在一阵阵爽朗的秋风中,代表们观稻、鉴米、品饭,交流种植、加工和销售心得,共襄高端优质香稻产业链的发展大计。
从库尔勒到武汉,从棉种到稻种,从华夏香丝到魅两优菊丰占,从江城优米冠军到国际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金奖,从湖北到华夏,从自主研发到全国农业重大“三新”成果,三年时间,华之夏便完成了产业转型,实现了战略跨越。
华之夏躬耕的身影,正是湖北探索高端优质香米新“稻”路的生动剪影。
在监利“监证”华之夏科创新成果
稻场,亦是考场。
9月29日,监利荒湖管理区华之夏科研成果展示示范园彩旗招展,人头攒动。籽黄茎青的展示品种正在接受100多名来自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地的优秀经销商、合作社和米企代表的观摩与评判。
“这次会议,我们如果广发邀请帖,参会代表的人数估计将翻几番。”华之夏董事长吴陵松微笑道。
据华之夏监利分公司经理郑蓉介绍,示范园属于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示范基地,今年集中展示的品种有21个,其中高档优质香稻4个,高产优质稻3个,轻简化栽培水稻7个,特色稻2个,新品种5个。由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五四”奖章独得者周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等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华夏香丝”“魅两优菊丰占”“春华占”“徽两优莉丝苗”“华两优288”“景华丝苗”“青华油丝”“华糯32”“魅两优1206”“魅两优黄丝苗”“崧香优若华3号”“秧荪2号”。。。。。。在郑蓉的引导下,参会人员深入田间,仔细观摩每个品种的田间表现,寻找自已心仪的品种。
“华夏香丝似乎长矮了一些。”
“春华占的茎杆这么粗壮,无愧于矮将军的称号。”
“这个水稻的穗子真大,我数了数,这一穗有308粒。”代表们一边观摩,一边交流感受。
“抗性强、丰产性好”,是代表们的共识。
但风景并非这边独好。来自仙桃仙源米业的孔含沿着田埂走了一圈,然后抽了几根穗子数了数谷籽,她告诉几个同行:在他们大田里种植的华之夏香稻,长得比这里还好,产量可能还要高。
对此说法,黄冈东坡粮油集团董事长陈建友深有同感。据他介绍,今年他们种植了近千亩华夏香丝,其丰产性一点不逊监利基地。
“大家请看,这是我们最新研发、即将推广的‘五特’香稻品种魅两优菊丰占,它穗子大,谷粒长型,熟相好、抗性强。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51.27公斤,比对照增产12.3%。可以直播、机插、抛秧和手栽,机收损失小。”郑蓉的话音刚落,代表们便围到魅两优菊丰占的示范田块,进行观摩。
秋阳下,一株株“魅两优菊丰占”茎杆粗壮青葱,籽黄金黄饱满,煞是喜人。
看到田埂上放着一台微型碎谷机,一个代表连忙搓了150克的稻谷进行测试,结果出米104.3克,出米率69.5%。
“今年六月份,监利遭受两轮特大暴雨,接着又遭遇三个月的炎热干旱灾情,在如此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华之夏科研成果展示园的种植的品种不光经受住了水深火热的考验,还有如此亮眼的表现,再次证明了它们优异的抗性和广适性。”监利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曾德茂表示,该市正在大力推行发展优质籼稻稻米的新机制,在推进稻米产业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从“市场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的过程中,华之夏的优良品种为当地的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增产增收的选择。
科创打造高端优质香稻“矩阵”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旱地到水田,从研发棉花种子到生产水稻品种,华之夏的转型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
弯道超车,毫不犹豫,华之夏把转型的突破口锁定在发展高端优质香稻上,并快速驶入新赛道。
2021年4月,省农科院团队与华之夏联合选育的“华夏香丝”通过省农业部门新品种审定,打破了近20年湖北无长粒香稻新品种问世的历史。
“这是企研合作模式的结晶。”吴陵松说。
据介绍,新品种培育一般需要8-10年之久,投入大、风险高。2013年起,企研团队历经16代选育、优化,淘汰了成千上万的品系,才最终推出市场畅销的高端新品种——“华夏香丝”。
在杂交选育过程中,企研团队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加强了新稻种的香味、抗性和米质三方面基因特征;选取“粤抗1122”为父本、湖南农香32为母本,通过杂交选育,强强联合,让新稻种兼具绿色、优质、高产、口感好等特性,一举打破了湖北传统稻种“优质不高产、好看不好吃、香稻不抗倒、长粒整米少”等发展瓶颈。
米粒细长、洁白饱满、酥而不软、粘糯爽口,浓郁的香气萦绕鼻尖,久久不散……2021年11月,“华夏香丝”亮相首届“江城优米”品鉴会,经省市专家编号“盲选”和现场品鉴,从61个“种子选手”中脱颖而出,折得桂冠。
华夏香丝“湖北第一香稻”的名声不胫而走,省内外求购者络绎不绝。上市第一年,在省内外示范推广面积达10万亩左右。
两年后,“华夏香丝”斩获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金奖,一举填补了中国十大名米没有湖北品牌的空白。
目前,“华夏香丝”在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等省推广种植超过100万亩。凭借这一佳绩,优质早熟中籼香稻新品种“华夏香丝”位列2023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三新”成果名单。
初战告捷,更加坚定了华之夏的科创信心。他们一方面强化与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和武汉市农科院、荆州市农科院的企研合作,一方面组建科研团队、成立生物研究所,踏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据华之夏副总经理陈双清介绍,公司现有专职研发人员8名,客座研究员、技术顾问4人,从事新品种的研发工作。2024年,新参试品种8个。目前公司崧香优系列品种已经储备了8个品种。“希望通过优质的种子‘芯片’,改写长粒米等于高杆、香稻等于倒伏、低产的传统认知。”
通过“两条腿”走路,华之夏创新成果丰硕,尤其在香稻新品种的研发上,初步形成了由华夏香丝、魅两优菊丰占、华玉香丝、格两优601等香稻品种组成的“矩阵”,成为荆楚大地上拥有香稻品种最多的公司之一。
“上述品种,尤其是香稻系列品种,作为湖北水稻‘芯’质生产力的代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五五’工程在水稻赛道上创新的成果。”有关人士指出。
三链发力 探索湖北高端优质香米新“稻”路
华之夏厚异军突起,引人注目。有的同行把它的成功,归结于“会营销”。对此,吴陵松并不完全认同。
事实上,如果没有“三链”联动发力,华之夏不会实现弯道超车。
吴陵松表示,首先是由“企研合作”“自主研发”锻造的创新链取了关键的作用。因为掌握了高产、高端、高效的种子“芯片”,华夏香丝才落地生根,种到哪里,粮食加工企业就收购到哪里,就深得那里老百姓、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种子经销商的爱“链”与留“链”。
这时,产业链如同一粒种子,破土而出。
华之夏围绕“华夏香丝”,联合湖北、江西、河南、安徽、贵州、湖南等省近200家大米加工企业、大型种植户和种业销售公司,组建了“开发者联盟”,通过上、中、下游的协作,研发优种、培育优稻、推广优品、生产优米,进一步粗壮和延长“华夏香丝”全产业链。经过3年的努力,顺利实现“华夏香丝”种植面积超100万亩的梦想。
在华之夏创新成果展示暨优质稻米产业链推进会上,京山国宝桥米、东坡粮油、仙源米业、金之香米业、常发米业、监利米业商会、湖南永州晟丰米业、随州市香稻协会、荆楚富农、鑫鸿源粮食产业等链上加工、种植企业与华之夏进一步深化了新的“链”情——
合作社代表监利市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周振涛、种业代表河南固始县国光种业总经理吴国光、米企代表湖北大自然米业总经理陈实以自身经验分享了与华之夏合作的心得、所得及未来的展望。
湖北大自然米业有限公司、南漳县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华之夏签订了高档优质香稻魅两优菊丰占5000亩的《高档优质稻谷订单合同》。
“对华夏香丝的认同,实际上是对企业价值链的认同。”吴陵松说,“近几年,我们撸起袖子干,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履行诺言,贴心服务,就是为了让‘每一粒种子都映照道德的光芒’。”
华之夏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观摩现场,代表们发现,示范园中有一片稻田仍然处于叶绿穗青的状态,起初还以为示范种植出现了“翻车”事故。原来,这片迟播20多天的水稻品种,是用于检验水稻的“耐低温”表现。借用吴陵松的话说,“其破坏性实验的目的,就是收集有关信息,让农民更安心地种植华之夏的水稻。”
一黄、一绿总关情。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副局长范修远对华之夏在水稻育种及新品种推广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希望华之夏能够继续努力,培育出更多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受农民欢迎的高品质水稻品种,为全省农民“看谷选种”贡献华之夏的力量。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副处长汪爱顺,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副局长谭金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副主任陈俊孝,湖北省沙洋漳湖垸农场书记查晓、熊望台农场书记汤立新,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磊、监利市农业推广中心主任曾德茂等出席会议。
“走科研创新之路,推动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华之夏的起点,亦是华之夏的归途。”吴陵松表示,企业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发展、诚信提升价值”的公司理念,聚焦育种科研创新,选准方向和突破口,利用籼粳交亚种间远缘优势,选育出更多的高产、高效、高端、高抗的优质香稻新品种,通过三链发力,形成体系化的运营格局,不断探索湖北高端优质香米的新“稻”路,携手打造高端杂交香稻大单品。(项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