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方政军)中央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湖北省委原常委、省纪委书记丁凤英的回忆录《泥土的芬芳》,引得读者好评如潮。
今年80岁高龄的丁凤英同志在湖北省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8个年头之久,1964年在共青团九大期间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她在生产大队干了多年的书记,改变了穷面貌,是老省长张体学同志看中的苗子。丁凤英是湖北罗田人,1960年任该县北丰公社四大队团支部书记、妇联主任、党支部书记。1969年2月任湖北省罗田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1971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工农青妇联合办公室副主任、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新洲县委书记。1978年2月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黄冈地委第一书记(1983.09-1985.12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4年之久,后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8-2003兼任湖北省妇联主席)。她是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大、十四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纵观这本26.5万字的回忆录,共分为“家乡的美、放牛娃的苦乐、走出家乡天地宽、儿童团扛起吃饱肚子的责任、丫头常委、发挥余热”六辑,主要展示了她在农村与基层群众一起生活战斗的青葱岁月。笔者认为,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题材重要,见证历史。作者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一个14岁就走进武汉大学讲哲学的黄毛丫头,在村、县、地区、省委各级岗位上身经百战,面对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任务错综复杂时,她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正如矛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评论:丁凤英的仕途没有可比性,她的经历不可复制。她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新中国的楷模。的确如此,丁凤英担任生产大队、县委、地委书记,省委常委岗位数十年,无论何职,她能处事公正,坚持原则、秉公治法、吃苦耐劳,一点一滴,令人动情。她从政一言一行,为官朴实,克勤克俭,遇大事从容面对、处变不惊。1958年,全民学哲学运动展开,丁凤英受邀请到武汉大学讲哲学,她紧扣哲学观点,讲得生动朴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哲学从学术殿堂走进农户。当时,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校长突然让她讲话,丁凤英思索后回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哲学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立马得到大师的夸奖:“不学到深处不会有这种认识,说明你学得精到。”她担任新洲县委书记期间,有一次,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她拿着讲稿,走到礼堂门口,因为不像书记。被保安拦住,直到办公室的同志出来保驾。学大寨时,她在该县凤凰公社推车、挑土,人们像看稀奇,不相信女书记还是劳动能手。在黄冈地委任职见面大会上,丁凤英不用稿子,用真实的感情讲出了真心话,有顾虑、有愿望、有道理、有要求、征服了大家的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重点解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经济规律办事、全党集中精力抓农业、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制止强迫命令、违法乱纪一系列问题,群众说,山也活了,水也活了,社员手头和整个农村经济都活了。
在担任省纪委书记期间,她说,14年纪检工作权重责重,字字表达是非界限,件件涉及政治生命,在其任上,仅全省纪检系统共立案查处党员违纪案件10余万件。她带领省纪委加强建章立制、风险防控,维护党规党法,办案毫不姑息,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李先念和中央纪委的充分肯定,彰显了共产党人和领导班子的凛然正气和革命情怀。在省政协副主席期间,她站在政治高度尊重各党派,团结各种力量,创建了良好的会议机制和干部机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退休后,丁凤英又担任了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明确“举炎帝神农文化的旗帜,走发展高端文化”的思路,形成各方共识,争取国家批复同意“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为保留项目,建起了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写满乡愁,细节动人。丁凤英总是忘不了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和父老乡亲,她的笔下,家乡大别山罗田北丰河水哗哗流淌,小溪和田野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稻子的清香,门口的大樟树、丁家垸的平瓦房,夏夜蛙鸣如潮,袅袅的炊烟、放牛娃的苦乐,充分展示了她在农村与基层群众一起生活战斗的青葱岁月。走进文中,那梯田层层、青松环绕,漫山红遍的杜鹃花、青青的麦苗、丰收的稻田,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场面栩栩如生、如临其境;那时候,全村年轻人大部分见面都不叫书记、喊其“凤儿姐”,她带着一群姑娘们在紫檀冲修水库风吹雨打、挑、驮、车、扛,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如此等等,奉献了美丽青春,享受了快乐年华。贤能朴实的父母亲,克已为人、言传身教,从小就给女儿留下了艰苦朴素的本质。珍惜邻里、敬重乡亲,其细节令人感动不已,一个个故事是那么熟悉亲切,一个个场景是如此真诚坦荡。她母亲拆下装饰帐钩的铜钱,取下围裙上的银链、发髻上的银簪、戴在手上的银镯,全是心爱的陪嫁礼物,老人告诉女儿,我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能卖多少钱,就读多少书。母爱倾其所有、倾其所爱,满足了她的心愿。回归老百姓后,丁凤英觉得最亏欠的是父母和孩子,1973年9月初,当她完成任务从北京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入土为安,带着千般遗憾离开了,把万般悲痛留给了自己。时隔不久,父亲在茶场摔倒昏迷不醒,虽然见了最后一面,可他再也不能给女儿交代一句话。丁凤英用缝纫机亲手为他缝了一套寿衣,把无尽的哀思踩进一针一线,陪老人家安息九泉。对于孩子,从小常常因为工作忙而不能照顾,更是让其受了不少苦难。
质朴无华,情真意切。上世纪下叶,著名作家碧野、徐迟、姚雪垠都和她有交往并鼓励写书。碧野说,你的经历就是一本让人耐读的好书,怎么不写呢?你写我们帮嘛!身边的徐迟也亲切地说,是啊,你写,我们帮,不会可以学嘛,姚老也为他俩帮腔。省顾问委员会几个老人也说,你的情况不一样,从小在农村,没有文化、没有背景,从一个放牛丫头,走上领导岗位几十年,经历不同,经验也有区别,无论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还是在职的领导,都有必要。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的原河北省委书记、湖北省老领导李尔重对丁凤英说:“你呀,虽然读书不多,但聪明好学,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特色,既生动又朴实,一个农村女孩走到省级干部,这段路,对年轻人有影响,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代表。”他还手书赠言:“忠诚老实 平直朴素;艰苦奋斗 不骄不躁;不求名利 坦荡为人;为党为国,革命勤奋。”丁凤英表示:“平时,发表意见或是讲话,我的原则是,不放空炮、不说大话,了解实情,寓情于理,讲真话,讲直话,有针对性,少念稿子,所以,大家愿意听。写书,我想也要有原则,那就是:不塑造、不虚构、不包装、不溢美、不遮丑,我就是我,是汇报、不是“创作”。她认为,写出在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人生感悟,不是作报告,更不是大家的总结。在慢慢地回忆中,只有找回当时的情境,还原被遗忘的角落,才能找回当时的感悟,才会贴近实际,贴近自我。退休以后,她的手因“特发性震颤”抖得更厉害了,基本丧失了提笔的能力,打键盘也只能是左手。今天,大家看到的,就是这样由不敢写、不会写到自己用左手慢慢敲出来的一本书。她的书,就是自己写自己,不添枝加叶、不添盐加醋,搞华丽的词藻,而是原汤原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写自己,开门见山,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她坦承地说,这本书还是希望大家喜欢她的质朴。因为,我只是沧海一滴,人群中的一员,平凡、平淡、平常。我只是想象,如林间清泉一样,顺时顺势流淌着我走过来的足迹、情感、教训、收获和感悟。我只是想象,我的经历或许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变迁,对我的下一代有所教益,对当下的年轻人有所启迪。我只是想象,用文字方式,捧出我一颗孩童般的纯真的心,奉献给几十年来,一直培养、教育、关怀我的组织和领导;奉献给一直信任、支持、陪伴我的同事和朋友;奉献给我生生难忘,息息相亲的养育、帮助、呵护我的百姓群和干部群,包括乡亲和晚辈。
不少基层干部、大学生和农村青年、年轻人,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表示,丁凤英同志晚年能把反映那个年代的东西记录下来,让后人从中得到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启示,真不简单、倍觉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