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用“蜀之情,胜于上青天”来形容我和康建军的同学情。
作者:郑秉顺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康建军是我40多年前初中时的同学,1977年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航务老三班插入四名学生,这四名学生全部是第二炮兵学院的子弟,他们都随着父母亲部队从外地转入武汉,女生一名叫黄冬梅、另一名叫肖艳,男生一名叫冯亚星、另一名叫康建军。肖艳和康建军二位同学每天上课就穿着军装,外表一看就是部队的子弟,在那个年代初中学生有一套军装,那叫一个神气呀!我内心一直盼望着自己有一套军装,一下子就与康建军走得很近了。康建军经常放学时,拉着我一起到他的家中玩,有什么事情也是两人商量着一起做,于是,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没想到,好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到高中毕业,康建军去当兵了。翻唐诗,王维的《送别》吸引住了我,“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当时虽年少,却也为离别而怅然。岁月流逝,慢慢似乎悟出一点少年时代没意识到的道理,或许有着我们少年亲密的友谊,可以让彼此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包括自我评估、包括自信、包括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能力,总之,有了较强的心理韧性,正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所以变得坚强。正所谓“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我们相互了解才是朋友,相互理解了才是知己。当时,我就对他说,会永远支持你的决定,不问缘由,只管去做,记住,在你身后永远都有支持你的朋友。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今年春节前,他打电话告诉我,2023年3月19日(农历二月二十八)为儿子康乐、儿媳梁诗佳举办婚礼,并问我,在初中同学群上发不发邀请?我很坚决地说不发。理由很简单,他与班上同学来往得不多。康建军1981年高中毕业后,在云南80408部队服役,当兵五年,1986年退役,1988年3月在广元供电公司上班。接到电话,忽然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真是感慨万千呐。
告别学上时代,工作稳定了,同学之间开始互相寻找,2015年他从广元出发,与夫人张秀丽一起开车到武汉找战友的同时找到了我,老同学见面非常激动,我快速召集了在武汉的15位同学为康建军的到来接风。真是一日同窗,终身为友,30多年的同学相聚,叙不完的往事、拉不完的家常,风雨30多年哪,更体现同学之谊最纯,同学之情最真。老同学见面都为康建军点赞,吃饭时同学们一起回忆学生时期的往事,饭后同学们又一起去唱歌、跳舞,康建军用颤抖的声音为同学们献上一首童安格的《忘不了》,“看不清的岁月,抹不去的从前,就像一阵风,吹落恩恩和怨怨,也许你和我,没有谁对谁错,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醉人的缠绵,也忘不了你的誓言,何不让这场梦,没有醒来的时候,只有你和我,直到永远”……一晃34年的时间过去了,“只有你和我,直到永远”,用这句歌词来形容我们之间的感情最恰当不过,久别重逢,秉烛夜谈,聊这些年的生活不易,忆曾经的少年时光,本以为生活多舛,改变了各自的模样,却没想久别重逢我们的友情不但没有淡去,反而如同老酒,随着时日变迁越发醇香。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从此,我们像蜜蜂归巢一样,重新开始频繁地集聚。我出差成都,先后二次专程从成都坐动车前往广元与康建军小聚,吃着火锅,喝着小酒,品着香茗,学生时代的影子一幕幕在脑子中浮现。
那时候每一次到他家时,他的父亲都是在家看着书,桌子上一大堆无线电设备,原来他的父亲康炳福1951年考入重庆无线电技术学校,毕业后任教,后调入第二炮兵学院参与过东风系列导弹的操控系统科研攻关,康老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遍布于国防科工委,做国防工作的同志都很低调,不讲索取讲奉献,2022年2月病逝,享年83岁。母亲叫何开芳,陇南市药材主的小女儿童养媳,50年代的高中生,就读于绵阳市师范,回乡在四川广元的三堆小学任教,1996年60岁病逝。康建军在家中是老大,有一个妹妹和弟弟,子妹之间相互走动,保持着家庭的亲情。
1981年高中毕业后,康建军在云南80408部队服役,当兵五年,1986年退役。康建军在云南当兵期间,一直与我保持书信往来,他在服役期间,从云南给我寄了一套二号军装,我内心特别感谢他,在中学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同学的友谊在这一套军装中延伸,我参加工作第一个月领取的工资是32.90元,我存了二个月的工资钱还不够,给康建军买了一套运动服,花了78.98元。这种友谊不是用钱来衡量的,我们之间的感情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理解。
唐朝大诗人张九龄有《送韦城李少府》,“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且取最后一句,道出人间之缘,有聚有散,相交在缘,相处在惜。生活得久了,见到那些不惜缘者,哪怕每日近在咫尺,也会渐行渐远,我们却是有幸相聚,不负缘分,不使金樽空对月,恣意尽欢,方不负相交一场。我们带着成熟与深沉走过青年步入中年跨入老年,虽然无情的岁月可以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却永远带不走我们曾经纯洁与年轻的心,永远带不走我们彼此之间的知己之情。大口饮酒,相熟相知哪用在乎形象,杯盏之间,坦坦荡荡,言谈之时,纵情欢畅。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应邀参加康建军儿子的婚礼,为的是同学相聚,不在意时光磨砺了我们的精神,岁月雕刻了各自的容颜。1988年3月在广元供电公司上班,2023年10月份康建军即将工作圆满正式退休。当我问起他工作中有什么成就,他说在工作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人生好像有点小成就,就是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人——张秀丽,和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康乐,仅此而已。难怪,我和陈燕、相阳、朱正华二对夫妻,从武汉千里迢迢来广元参加他儿子康乐、儿媳梁诗佳的婚礼时,康建军在婚宴答谢中,照着提前写好的台词念,居然都把我们同学参加他儿子的婚礼之事激动的忘记提了,康建军、张秀丽带着儿子康乐、儿媳梁诗佳给我们敬酒时,我借酒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形容我们的同学之情。
席间有人打趣说,你们两个男人还这么友爱,是啊,我们的友善就是“善的友爱”,我们见证了彼此对善的追求,我们之间永远是平等、尊重和互助,对友情的维系不仅仅是有用和快乐,更是对善的共同追求和落实。我们无需承诺,只是不约而同地坚持了“善的友爱”。暮然回首,我们虽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但我珍惜经历几十载岁月沉淀友谊,在我们的心目中,这同学之情更深、更浓。是我们共同走过的难忘而美好的学生时代,为我们的友情打下坚实的基础,夜宿广元,还真如唐朝诗人戴叔伦在《客夜与故人偶集》所言,“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
尽管害怕“相留畏晓钟”,可终须一别呀,辗转反侧中猛然想起宋朝宰相寇准的《踏莎行·寒草烟光阔》,“寒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潮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进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好一个“千里至此共明月”,自古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遥想当年苏东坡的词,咏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保不齐也是得到寇准的启示,我为何不能释然呢!
经历过40年的磨砺,我们需要聚首的形式,更需要聚首的韵味,每当月圆时,无论在湖北还是四川,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朋友即使远在他乡,也借此寄托彼此之间的挂念之情。我和康建军的同学情,仿佛依然无忧无虑放学后互相串门,让人始终保存儿时纯真的美好记忆,又似一首韵味悠长的歌谣,不知不觉沉浸、陶醉其中,回味无穷,更像现在春天里绽放着的朵朵鲜花,芬芳四溢,还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闪着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释然了,“聚”与“散”是相对的,我们面对皎洁的大圆月,能够满足聚首的愿望,在溶溶的月色下,沉浸于知音的理解中,其情款款,其乐融融,立足于现实,既重于情感,又讲求实际,脚踏实地,过好扑面而来的老年生活每一天,是愿景、更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