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与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之五·京剧表演艺术家心声
2022-10-19 09:02:37   来源:今日湖北

1666141282580054.jpg

本网讯(作者:郑秉顺) 恰好也是10月18日,我开车上了沌口长江大桥,记得6年前的10月18日,沌口大桥刚好完成南主塔封顶工程。往事浮上心头,那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于兰,2016年随中国文联“最美志愿者”到武汉沌口大桥项目部慰问,我有幸与于兰老师合影。

1666141298726357.png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基本上没什么娱乐,只要经历过那个年月,恐怕没有不熟悉八个样板戏的,“样板戏”的正式名称叫“革命样板戏”,事实上,样板戏远远不止八个,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都被称作样板戏。记得最先出来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后来还有京剧《白毛女》、《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成天街上大喇叭播出的就是这些唱段,到了七十年代,好像只有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典范的的几个戏经常演出,就成了最为人所熟知的“八大样板戏”,到现在,只要是60岁左右的,你要他KTV,都会来上一段《沙家浜》里的《智斗》,没办法,小时候耳濡目染,烙印到脑中了,哪怕过了几十年,依然可以随口就来一段。所以,到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对京剧及其演员大腕儿并不陌生。

我与于兰老师在台下合影前搭仙,于老师感到很惊讶,问我怎么能够叫出她的名字?我如实的回答央视3频道的票友,小时候听样板戏熏陶的,于老师听后笑着对我说,“只有您这个年龄段的人还能记住我们这帮京剧演员,现在一帮年轻的观众如不是主持人报节目介绍我们,台下这些年轻的观众恐怕是认不出我们了”。当我代表职工感谢她来慰问演出时,于老师说,“作为一个戏剧人、京剧传承者,特别期待戏曲的未来能成为传播自己民族艺术的重要平台,不断地培养更多的热爱自己民族艺术的观众,戏曲就会迎来美好的春天。”于老师讲话非常有艺术,让我理解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年轻追星族,不要忘记国粹,京剧是国家固有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体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于老师的心声吧。这次慰问演出,梅花奖获得者于兰带来京剧选段《穆桂英挂帅》,原汁原味的梅派京剧,刚柔相济,张弛有度,节奏稳健,尖团分明,腔圆字正,尽显于兰老师四十余年的深厚功力,引吭高歌,明朗奔放,使得我竟产生唱者沉浸于梦想之海、听者徜徉在艺术之滨的幻觉。这赞扬奋战一线的巾帼英雄的方式,也只有于兰老师独一份儿。

1666141316342340.png

为配合演出,沌口大桥项目组织了30人合唱团参与其中,与艺术家们一起表演了合唱《团结就是力量》,沌口大桥项目部的全体职工第一次跟表演艺术家同台表演,这种亲密接触是从没想过的,内心特别激动。参与了《团结就是力量》合唱的二航局职工黄琼琼兴奋地说“能感觉到艺术家们都特别亲切”,是啊,在准备过程中,沌口大桥项目三个分部的职工全力配合,忙里抽空投入到紧张的集体排练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展示出“竭尽全力唱好,保证节目质量”的决心,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每一次排练,力求精益求精,于兰老师的现场表演,又进一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才有了这次同表演艺术家同台表演的成功,今天开车驰骋在我们建造的沌口长江大桥,往事就像落日余晖映照的江面,波光粼粼,全是闪光的记忆,美好而难忘,拣上一缕以作纪念。

编辑:晓颖

1666141342834882.jpg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