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苏威赫) 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刺激并带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成长。但是,相当多非法买卖枪支、贩卖毒品、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及制品等违法犯罪是通过快递方式完成的。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的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寄递违禁品犯罪典型案例中反映的这一现象,引人深思。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日均快递业务量超过3亿件,尽管毒品等犯罪案件数量呈现一定幅度下降,但利用庞大且迅速的快递网络实施犯罪却呈上升趋势。
在快递的整个流程中,除了收发环节,寄出者自快递寄出后,快递存身企业处时间最长。因此,牢牢把控寄递企业主体责任是确保快递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高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的核心内容。
快递揽收员在揽收包裹后,会将其送至规定场所进行安检,如果在安检中发现寄件人寄送了违禁品,若是寄件人信息不真实,将会进一步司法机关的办案增加难度。快递揽收环节的收寄检验和实名制度是压实寄递企业主体责任的第一道“屏障”,快递安检则被视为压实快递企业主体责任的最后一道防线。早在2015年,原中央综治办、国家邮政局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集中开展危爆物品寄递物流清理整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就明确,在寄递渠道100%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措施。
尽管目前关于快递收寄检视的法律法规已相对完善,且交通部、国家邮政局等监督管理部门也就此出台了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有关标准化操作流程也配套应有。但如何确保具体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落地执行,仍是一个难点。快递揽收员是包裹收寄的第一经手人,其对寄递违禁品的辨别能力和自身法律素养对寄递违禁品犯罪的防控有直接关联。而对快递揽收员的招聘、管理以及技能培训均为企业责任,物流企业要严格审查,从源头把控快递从业者的检视能力,辨别能力,担起物流企业的责任。与此同时,快递企业的安检制度及安检设备是落实主体责任的第二道屏障。安检制度是否合理,是否人人应知应会,都是能否对非法物品的收寄的有力保障。安检设备应时常检查,有关部门也应当严格监管。对于不过关的,可以实施一定力度惩罚,督促企业对安检设备的合理维护,对安检制度的严格把关。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