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白泥湖,往事钩沉】 ——张师咀,一个被淹没了的历史尘埃
2021-06-24 15:36:54   来源:今日湖北

本网讯(文/高继林)沿着茶园村委大楼驱车向东而后向南划一条曲曲折折的弧线,约二,三里地便到了张师咀。张师咀是茶园村最远的一个自然村,这儿三面环水,居住着高,王,艾三姓义族家庭,这儿是我的根。

记得小时,政策开放不久,我们村里人过着半农半渔,怡然自得的生活。那时候似乎家家有两只船,一只是能住家的乌篷船,一只是专门撒网的小舟。每天下午,日头还有人把高,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地挑着渔网涌向湖边,大船拖小舟驶向湖心,一时间,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画卷舒展开来;当渔网撒完,天色便暗下来,我们的乌篷船就地安营扎寨,各船挂起了马灯,劈柴,做饭,在这星星渔火难辨难分的夜晚,就着湖水煮湖鱼,喝着谷烧,侃着江湖传说。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我们的渔船便靠了岸,留点自己,把剩下的鱼卖掉,这时候,大人去忙农活,小孩子理网,晒网,就这样周而复始……不觉三十几年过去,那种闲适的田园牧歌生活依然魂牵梦萦,令人神往。

张师咀据说原名叫张狮咀,因地形酷似卧在水边的狮王而得名。他东边脚下是白泥湖,与牛角咀隔河相望;南边是四面临水的小岛——梅花洲,之间白泥湖与斧头湖交汇;西边是商代遗址的排洲和过去称为白天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的朝圣之地庙咀,之后便是俗称九十里长港——连通长江的金水河流域。这里的山水九曲连环,自然风光隽秀,人文气息浑厚,可以说每一个山峦都有一个神话,每一处湖汊都是一个传说。在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这儿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黄金口岸。

相传很久以前张师咀脚下的白泥湖底清一色的“高岭土”,这种土洁白如玉,细腻如脂,松软,粘性极强,是制作瓷器的顶极原料,那时候白泥湖的瓷器享誉盛名,炉火旺盛,瓷窑从一个发展到九十九个依然没有停歇,为了充分满足市场,人们修起了第一百个窑,不想这第一百个窑就是烧不成功,而且砸了牌子,探其究竟,原来是白泥湖里的白泥仙子使了坏,这或许应验一句老话:世上的事只可九九,不可十足。后来白泥湖的窑迁到江西景德镇,成就了今天的瓷都,空余一座座窑址在那儿静静地,静静地象在向人们警示,又象是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这个历史我们无法考证他的真实性,但在风水瑶池的张师咀沿湖一带从来不乏传奇。

明末兵部尚书熊廷弼生于江夏土地堂,但长在其舅父新窑艾府艾知州家,就读于柯庄“七贤堂”。那时候,张师咀的湖畔草滩就是艾知州家的牧场。这儿成了熊廷弼年少时的乐园。如今白泥湖畔,斧头湖畔还遗落一串串熊廷弼(熊芝岗)的趣闻轶事并引伸“出了知州又知州”和“徒进师不进,人同命不同”老监官邱中美的典故。

张师咀风水十足,位于三县交界,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儿荻海,有芦苇荡,经天纬地之才刘基刘佰温就曾到此驻足;著名影星徐帆的祖人就葬在张师咀的坟院里,据说当年徐家人为了后人兴旺发达,花重金请风水先生,一路追寻才得此地脉;由于张师咀特殊位置,抗日时期这儿是地下党联络,活动点……

往事尘埃,沧海桑田!曾经的吊脚楼,古皮屋,青石板铺就的路已经找不到一丝痕迹;儿时打着滚的青草地,捉迷藏的芦苇荻荡也都垒成了一个个鱼池;一些有文化传承的老人相继离世,年轻人迫于生计,背景离乡,再也看不到老爷爷们向孩子在放牛场,在船舱讲故事了。张师咀,一个有人文底缊的自然村庄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淹没,连同他的记忆。

好在乡村振兴的春天来了,我相信“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期盼。

编辑:晓颖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