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2个小岛镶嵌在4.6万亩的水面上,恰似银河星座。
阳新仙岛湖,新晋“网红”打卡地,去年吸引近200万游客。
仙岛湖畔,一个以农副产品、田园综合体项目、水果种植为主的扶贫产业长廊正在形成。
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游客的“暂停键”,但孕育着希望的扶贫产业已悄然“重启”。
“小仙菇”十里飘香
400多座大棚,一眼望不到边。
烘干车间里,彭拾英和工人们正忙着把烘好的香菇放进冷库。
冬去春来,正是最适宜香菇生长的季节,可是,遇到疫情,用工和销路都让人发愁。家住随州的技术员还没返岗,项目负责人彭拾英摸索着自己上阵,人手不够,发动村干部和亲戚来帮忙。
这个86亩的花菇基地,凝结着王英镇559户贫困户的致富梦想。2018年6月,王英镇27个村整合年度扶贫资金,在新街村流转土地,办起了食用菌合作社。9名村支书担任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负责日常监管。
合作社与武汉和陕西汉中两家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初期销路不愁。半年后,首批40万根菌棒收益分红,27个村每村收到了2万多元。
背靠仙岛湖,如何拓展文旅市场?去年下半年,合作社引进文创公司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小仙菇”品牌应运而生。仙岛湖水的滋润,卡通设计的伴手礼,加上王英镇政府的支持,“小仙菇”成为游客的“必买之礼”。
疫情导致人流、物流受阻,库房里堆放了2万多斤干香菇。“仙岛湖景区4月份才能重启,我们不能坐等,现在物流通道逐步打开了,要想办法拓展销路……”王英镇党委书记李冠男隔三差五就要到合作社看看,目前,黄石已有几家大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了供货协议。
“竹林仙境”入画来
三溪镇与仙岛湖所在的王英镇交界,游客去仙岛湖,须从三溪路口下高速。
4年前,在浙江余姚做化工生意的明海水回到老家三溪镇石牛村,承包下400多亩荒山,打造田园综合体。
“翻过这座山,就是仙岛湖,要不是疫情,现在已经完工了。”3月24日,明海水从高速路口接到了来自浙江安吉的6名竹艺建筑师,兴奋地向他们介绍。
这是一个以竹林为特色的休闲农庄,有餐饮客房,可以承接会议和团建,有120万棵红枫、10万棵樱花,可观赏品鉴,还有池塘湿地,鸳鸯水鸟……漫步竹林长廊,满眼春花,恍若仙境。
如此浩大的工程,投资几何?明海水坦言,已过2000万元,多亏妻子支持。“我在甘肃当过兵,在浙江做生意,漂泊20多年,觉得最美还是故乡,她像一颗明珠,需要被擦亮。”明海水说。
明海水回报桑梓的行为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去年,镇政府为他争取了10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3月初,工地复工后,因为物流不畅,水泥无法到位。镇党委书记李志勇第一时间协调阳新娲石公司,送来了20吨水泥。
“今年五一,一期试营业,二期还将建设露营基地、登山步道……”谈及未来,明海水干劲十足,“我调查过,周边有5万亩竹林,发展竹艺产业,能带动农民致富。”
“柑橘仙姑”回娘家
距离石牛村不远的浮屠镇下李村,38岁的王水歆和明海水有着同样的梦想。
远嫁秭归,又随夫赴深圳创业,王水歆心里始终放不下家乡。
王水歆选择的扶贫项目是柑橘。王水歆的公公李昌柱在秭归农技站推广了一辈子柑橘,退休后又在当地种植了20多亩柑橘。当王水歆提出想回乡种柑橘后,李昌柱首先站出来支持。
去年年初,王水歆成立沁园家庭农场,流转下李村和王志村400多亩山坡地,栽下2.7万株橘苗,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橘仙姑”。在李昌柱的指导下,农场采用绿色环保种植,树苗上绑上杀虫板,地上铺上防草布,不使用一滴除草剂。
春回大地,草木复苏。柑橘苗长到了七、八十厘米,杂草也开始疯长。3月初,家庭农场复工,王水歆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除草布。
“这层布铺在上面,既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又具有保湿功效。”王水歆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乡亲们都很支持,听说要上工,早晨天不亮都来了。”
柑橘种植只是沁园家庭农场的一个版块,王水歆的目标是观光农业。
“格桑花和三叶草种子已经到了,防草布铺完,就开始播种,2个月后,这里将是仙岛湖畔最美的风景。”3月25日,王水歆发了一条朋友圈,春日暖阳里,树苗迎风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