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疫”,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与时间赛跑。
在仙桃,22个镇办园场,732个村居、社区,众志成城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打响全民防疫战。
群众“静”下来,党员动起来
732个工作队下村沉社区
“天气虽好,病毒不少!”2月16日上午10时,雪后初晴,仙桃市西流河镇许中村的流动“大喇叭”又响起来。
该村“第一书记”、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干部曾冲戴着口罩,与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村医走村进塆,给村民测体温、发口罩,一路播报防控知识、疫情信息。
这个春节,35岁的曾冲没有回家。微信运动上每天2万多的步数,记录着他和“战友”们的抗疫足迹。
农村和社区是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也是薄弱环节。仙桃整合市直单位、精准扶贫工作队、“红色头雁”等,向农村和社区派出工作组,不断充实基层防疫力量。
732个村居、社区,都有联防联控工作专班,成员包括工作组、基层干部、民警、村医等,还有自发加入的老党员、大学生等志愿者。
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把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磨刀石,用坚守交出答卷。
“母亲若在,也会支持我这样做。”回想2月5日那个清晨,市城管执法局党组副书记陈金兵依然难过。
那是陈金兵带队进驻通海口镇协伟村的第9天。6时许,妻子打来电话——母亲走了。
陈金兵心如刀绞。他原本打算利用春节假期,好好陪陪卧病在床的母亲,谁知这一次失约竟成永别。呆坐一会,他忍住眼泪,安排好当天疫情防控工作,才赶往老家料理母亲的后事,中午便返回协伟村。
交通管制、出行劝导、人员排查、科普宣教……2万多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筑起抵御疫情的一道道防线。
群众点单,干部跑腿
“硬”封闭中有“软”服务
“1壶油,1袋面粉,5斤茄子,2斤鸡翅中……”2月16日傍晚,黄荆社区网格员曾素芳点开微信群,又收到一条代购信息。她立刻回复:“好,明天帮您买。”
2993户,12个居民小组,20个无物业小区……这是曾素芳与3名网格员的“战斗”阵地。
仙桃对所有村组、社区、小区、居民点实行24小时最严格封闭式管理后,各级各部门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按群众清单进行“代购”“跑腿”服务。
“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把米送来了!”沙湖原种场南洪分场八组村民王明初不停道谢。该场党支部趁上门发放口罩时,收集村民清单,集中采购、发放。
困难群众更是被时刻牵挂着。仙桃春天小区是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里面住着不少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该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筹集3000元,购买了50份新鲜蔬菜,为困难家庭送上门。
“把燃气表右边的红色按钮按一下,如果屏幕没有反应,那就要换4节5号电池。”森林国际城小区居民崔贞连,在仙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客服人员的微信视频指导下,顺利搞定用气故障。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慢性病、精神病等患者求医难、买药难,仙桃发动社区卫生院、乡镇中心医院以及村卫生室,主动送医送药,把好事办到病患心坎上。
隔绝疫情,连接温情
小善大爱温暖一座城
“每袋6斤,一共570份,每家每户都要送到,一户都不能少。”2月14日,通海口镇协伟村天野生态农业公司鱼池基地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不时跃出水面,总经理朱明进和七八个村民一起忙着拉网收鱼。
53岁的朱明进,流转9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种养殖。封村闭组后,村民们房前屋后的菜地里青菜不愁,但鲜鱼鲜肉稀罕了。
“没有国家的清泰平安,哪有个人的发家致富?”朱明进把基地鱼池库存的鱼拉起来。当天,近3500斤鲜鱼“蹦”上乡亲们的饭桌。
隔绝疫情,隔不断温情。乡里乡亲,左邻右舍,虽关门闭户,但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用“帮个忙”“搭把手”演绎出战“疫”之下最动人的故事。
“远亲不如近邻,送大家几篮子菜,哪能收钱!”干河办事处观音堂社区的李佑珍婆婆,把自己准备挑到市场上卖的白菜、菜薹、萝卜,都分给了社区居民。
49岁的万正才,是郑场镇络绎村的脱贫户。看着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连轴转,他主动“请战”,义务帮乡亲们灌了100多瓶液化气。
南国明珠小区业主群自发组织捐赠,将850斤医用酒精送到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仙桃,越来越多企业老板、社会团体、普通市民行动起来,传递着温暖,鼓舞着斗志,凝聚成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人民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