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湖北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光谷担当和力量
2020-01-17 16:25:30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
0



2019年,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10周年。肩负着改革创新国家使命的中国光谷,牢记总书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摒弃幻想、自力更生”的殷殷嘱托,以我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为引领,在加快建设“三化”大武汉的冲锋号中,在创新、富强、美丽“三个光谷”的追光之路上砥砺奋进。

这一年,光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这一年,光谷立下“每年新增2万家企业、GDP达到2000亿元、服务200万人口”的“三年三两”奋斗目标,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昂扬迈向“世界光谷”新征程,为武汉晋身新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注入光谷力量。

2019年岁末,一组来自光谷的数字,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动能之新”,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

414家年度新科瞪羚企业,较上年增长59家,数量为历年之最。这些企业,在2018年带来了193.4亿元营业收入,实现了24.5亿元利润,创造了9亿元税收。

瞪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晴雨表。哪个领域的瞪羚企业活跃,哪个领域就是光谷的重点产业方向。今年414家瞪羚企业中,“芯屏网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产业,是主要集聚区,共涌现瞪羚企业307家,占比74.2%。

在全国双创中掀起大学生创业风潮的光谷青桐汇,从2013年发端至今,已举办100期活动,现场观摩人数超过7万人,推介创业项目近1300个。

过去6年,红杉资本、IDG资本、真格基金等累计800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云集光谷青桐汇活动现场看路演,寻项目。800多个创业项目登台路演,其中200多个项目累计融资近40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大事抓出头。

拥抱2020,光谷将在全省及武汉市发展大局中,继续勇担首要之责、建设首创之园,努力奏响“一芯驱动”新乐章,谱写“世界光谷”新辉煌。

2019年光谷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

武汉东部,驱动武汉乃至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马车”中国光谷,却动力不减,活力四射。

2019年,东湖高新区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等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多个核心指标逆势上扬,科技、经济双丰收。以软件信息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增长约30%。

这一年,光谷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多达67个,其中工业项目36个,基础设施项目12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

天马第6代LTPS AMOLED生产线二期项目、华为武汉研发生产项目(二期)、腾龙光谷数据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园园区项目、湖北民生石油总部及武汉白浒山LNG储配基地项目一期项目、中国特种飞行器研发中心项目、TCL华中区总部及配套项目等6个重大项目,2019年开工。

在招商引资方面,光谷2019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763.3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5.812亿美元。累计完成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6个,签约金额达1903.8亿元。

外贸方面,全省30%以上、武汉50%以上外贸进出口来自光谷。去年1月至11月,光谷完成外贸进出口2165.5亿元。

过去一年,光谷新增企业2.7万家,企业总数超过9万家。斗鱼、嘉必优、帝尔激光、兴图新科等4家企业挂牌上市,光谷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5家,实现资本市场IPO募集资金和再融资总额超过300亿元。

此外,光谷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36家,四板挂牌企业420家,在全国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光谷科创大走廊等多项科技战略布局

谋划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9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周年的中国光谷,在主动担当国家战略的创新使命中,由省市牵头陆续启动光谷科创大走廊、光谷科学岛、东湖实验室等湖北重大科技战略的谋远规划。

此外,加上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三大国家级创新中心,这些“大国重器”的孕育平台,将极大支撑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据了解,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向西源起于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等科教资源密集区,向东拓展至鄂州、黄石、黄冈等科技产业集聚区。

作为省委、省政府推进创新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借鉴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全球知名创新廊带建设经验。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将按照整体统筹、集聚带动、协同联动的原则,沿高新大道打造一条创新主轴,建设光谷科学岛一个核心创新源,构筑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三大创新节点,发展关山大道、左岭大道、光谷第五大道三条千亿产业大道,构建行程“一轴一源三节点三大道”的创新空间布局。

截至目前,《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总体发展规划(送审稿)》已编制完成,并通过武汉市委、市政府审议;《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总体建设规划》《光谷科学岛发展战略规划》都已编制送审稿。

被誉为科创大走廊上“皇冠之珠”的光谷科学岛,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最南端,是整条大走廊的核心创新源。科学岛将聚焦国家战略、国际前沿、融合创新,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高端创新资源和研发团队集聚,打造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亮点区域,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力度,力争将其打造成为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源头区、国家基础前沿创新领头雁。

据了解,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2017年落户光谷,围绕高速光芯片、硅光芯片、量子芯片、集成芯片四个方向,聚焦面向新一代网络、数据中心光互联、5G等信息光电子应用领域,在高端材料生长、核心芯片工艺、先进封装集成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力争通过3年至5年建设,建成国际一流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创新平台。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于2018年获工信部批准建设。

该创新中心面向国家战略和支柱行业,聚焦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制造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能力平台,为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研发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装备,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形成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产业之“芯”

两大万亿产业集群比翼齐飞

近年来,光谷抢抓新一轮科技变革新机遇,坚持实施双自联动、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

2019年,武汉市提出《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提出按照“一城一园三中心”布局,打造武汉第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谋划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

“一城”即光谷生物城,主要聚焦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链协同出新、技术平台支撑等,打造成武汉大健康产业驱动核。

两大万亿产业比翼齐飞,引领着光谷的未来。

以“芯动能”提升新动能,依托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光谷已形成以存储芯片、5G芯片、红外芯片、北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为特色的“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企业达到300多家。

千方百计集聚新型显示产业,华星光电、天马等一批新型显示面板制造龙头企业会师光谷,总投资累计逾千亿元,光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聚集区。

壮大智能终端产业,光谷坚持打造全球重要的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终端产品包括电脑、智能手机和多种新兴终端,产业链涵盖了品牌、代工、电子元器件、物流等多个细分领域。

高起点高定位发展互联网产业,促进光通信和互联网产业发展,光谷2018年获批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诞生了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集聚了8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互联网企业总数超过2800家。

2019年,光谷“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地基”不断夯实。

华星光电t3项目实现满产满销,产能及出货量增速全球第一,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低温多晶硅单体工厂;华星光电t4项目(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顺利量产,其柔性折叠屏开始向品牌手机厂商出货。

天马G6二期及OLED总部基地陆续搬入设备,产能蓄势待发;小米武汉总部正式开园;联影医疗武汉总部及研发中心基地封顶。

2019年12月,我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光谷注册成立武汉迈瑞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

领跑武汉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至2019年底,光谷生物城已集聚企业2400余家,创新创业者逾6万人。植物源提取人血清白蛋白、肿瘤治疗性双抗体药物、体外控制胶囊内窥镜、小口径仿生人造血管等产品和技术世界领先。

武汉自贸片区多项改革成果全国领先

光谷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深入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推进科技、金融、投资、贸易融合创新。

经过近3年时间努力,武汉片区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其中,207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97项,完成率超过95%。

2019年以来,武汉片区制度创新硕果累累——“开展关税保证保险通关业务试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举措,先后在《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上刊发;“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登记制”等14项改革举措入选湖北自贸试验区第三批制度创新成果,并在省内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让贸易更便利。2019年1月3日,武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武汉自贸片区东湖综保区保税备货“1210模式”上线运行。当月,东湖综保区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总量27.6万票,超过2018年全年。其中,一般出口25.9万票,超过上年10倍。

放宽门槛让投资更自由。根据“非禁即入”原则,推动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光谷。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最新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加快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扩大开放。

湖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武汉片区龙头地位不断夯实,新设立企业总数、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对湖北自贸试验区的贡献率均超过80%。

生态、城建与民生多管齐下

让光谷成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宜居之城

自珞喻路一路向东,直抵鄂州,武汉东南部广袤土地,便是518平方公里的“中国光谷”。

2019年9月1日,光谷广场综合体鲁磨路隧道、光谷大道高架(雄楚大街—杨桥湖大道段)同日通车。加上此前密集竣工通车的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光谷内外立体交通大走廊正在打通。

在产业最为成熟和集中的光谷西,“一点一校三线”几乎串联起了光谷的“生命线”——“一点”光谷广场,“一校”华中科技大学,“三线”指关山大道、民族大道和光谷大道。

45秒下穿光谷广场鲁磨路隧道,光谷大道高架南延至杨桥湖大道,市民开车从江夏至光谷,经光谷大道、东湖隧道、二环线,最快30分钟可达青山、汉口中心城区,全程无红绿灯。

过去,从汉口、武昌和汉阳来光谷,总是绕不开光谷广场。如今,雄楚高架20分钟直通汉阳,光谷大道高架半小时可达汉口,十有九堵的光谷转盘,已蝶变为“星河璀璨”的光谷广场综合体,成为多条地铁换乘的新枢纽。

从拥堵到通途,光谷的交通变了。

光谷山水纵横、湖河交错,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湖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河湖长制”,结合“四水共治”“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共计95个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对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暗管偷排、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一律依法查处、绝不姑息,高压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019年,光谷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共计7条,武汉市水务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认定光谷大道排水走廊、红旗渠、赵家池明渠、九峰明渠、荷叶山社区明渠等5条水体整治效果已达到初见成效,秀湖明渠、花山河已实现长治久清。

为完成东湖、汤逊湖、南湖片区共计60个小区海绵改造项目,光谷2019年共完成43个项目进场施工。随着雨污分流及海绵城市改造的推进,光谷的城市排涝能力将显著提升,并减轻污水处理压力,呵护生态环境。

漫步在20公里的光谷生物城绿道二期,居民感慨,光谷的生态变了。

2019年,光谷在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22.32亿元。

2019年,光谷启动“5+2”民生攻坚行动:“5”指社区足球场建设、还建房建设、变电站、学校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建设;“2”指湖水水质提升和污水排放整治。

2万余套还建房在2019年交付,交付面积达126.8万方;为缓解光谷爆发式增长的教育需求,光谷一年新增了96个班、4680个学位,新开普惠性幼儿园11所,新增教师500余名,预计2020年还将新增教师600余名。


1月12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现场,202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报告中有不少亮点和突破,与光谷产业发展密切关联——

2019年

这些湖北创新中有光谷力量

◎ 我国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在汉量产

◎ 华星光电T4、小米武汉总部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运营

◎ 全省建成5G基站1.3万个

◎ 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 新增上市公司6家,过会待发4家

◎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网通办”基本实现,“3550+100”推进顺利,“鄂汇办”可办事项增加到849项

◎ 全省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26.4万家

◎ 湖北自贸区16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推广

◎ 在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34家,达到314家

◎ 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 全省2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3位

◎ 东湖实验室正式组建

◎ 6个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上线运行

◎ 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

……

2020年

这些湖北发展中见光谷担当

◎ 落实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 超前布局“新基建”,改造提升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医疗等网络硬件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链,健全“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深化武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

◎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强对制造业龙头企业支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 加快培育壮大以“芯屏端网”为重点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 聚焦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

◎ 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

◎ 依托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中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

◎ 支持武汉打造全球智能终端高地。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IPV6规模化改造和5G商业应用

◎ 加快建设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强链补链稳链工程,培育壮大20条核心产业链,打造3至5家千亿元级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壮大50家左右百亿元级龙头骨干企业,培植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

◎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北斗导航、海洋装备等重点产业

◎ 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通用技术引领带动,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应用

◎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竞争的主战场,湖北不仅要巩固提升“九省通衢”枢纽地位,更要奋力抢占流量风口,成为重要数据枢纽

◎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湖北自贸区改革创新,推出一批原创性、突破性、可复制的成果,构建制度型开放新优势,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 提升创新平台功能。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鄂州、黄石、黄冈延伸。加快建设光谷科学岛。东湖实验室争进“国家队”。推进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服务能力

◎ 强化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企业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工作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开放共享。倡导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 加强技术攻关转化。加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支持力度。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推进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出资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实行科技项目揭榜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工程

◎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实施楚才引领计划,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一批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大力发展院士经济。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全力为科研人员加油减负,最大限度降低各种表格、报销、“帽子”“牌子”等对科研的干扰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