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村庄清洁行动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枪。为了切实打赢首场硬仗,开好第一枪,江陵县上下高度重视,找准问题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动员群众,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迅速掀起行动热潮,努力形成千军万马搞整治、千方百计促提升的生动局面。
从“盲目上”到“俯身听”
——村民参与,事情才能做好
这条公路设计不科学,成本大,不便利;那个立面改造风格不合理,没有融入江汉平原荆楚风;这种花草树木不适宜,土壤、阳光、温度不适合当地种植;那个堰塘设计不接地气;这个不符合我们风俗习惯,那个规划没有考虑周全。
这些否定性的意见,摆在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美丽乡村规划编制讨论会上。当时,县乡村振兴指挥部组织县住建、规划、国土、发改、农业农村等县直有关部门和编制设计单位北半球设计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会同青山村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及部分群众共同商讨本村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情况。群众代表们为了美丽家园的建设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充分表现了参与本乡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编制设计单位在编制规划中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采纳其合理建议,融入了符合当地地域特色、人文风貌、风俗习惯的元素,大大增强了规划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全面发动群众,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创共享的理念,尊重人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农民群众的智慧和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活力,切实让农民群众发挥主力军作用,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江陵县99个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编制,按照聚焦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村庄建设分类要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尊重群众意愿,科学编制美丽乡村村庄规划。
从“袖手看”到“动手干”
——爱美比美,成了乡村风气
为了激励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整治,共同建设美好舒适的生活家园,江陵县上下齐心、全民大动员、全员大参与,按照县委书记刘勇同志讲的“扫干净、码整齐、保畅通”等要求,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大动员、全员大参与,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健全长效机制,塑造洁净、文明、有序、和谐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该县进一步统一认识,走出思想误区,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切实把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实现部门联动、上下协力,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活动。发挥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清洁村庄夏季战役中的职责作用。县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城管、住建部门组织开展主干道沿线乡镇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开展省、县、乡公路和高速公路沿线路权范围内的清洁行动;水利和湖泊部门组织开展江河、湖泊、大沟大渠沿线沿岸白色垃圾及水面漂浮垃圾的清洁行动;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等风景旅游区沿线的清洁行动;妇联、共青团、教育部门宣传动员农村妇女、团员青年、学生参加村庄清洁;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典型推介工作。各乡镇、管理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力度抓好落实。重点在持续、巩固、提升上下更大功夫,以扫干净、码整齐、清杂物、拆旱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杜绝形式主义。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大乡镇、管理区卫生死角的清洁力度,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迅速围绕五个“三”工程,实现整治全覆盖。五个“三”工程,一是走出三个误区,即面子工作和形象工程的误区、没有项目就不做的误区、一阵风的误区;二是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群众参与,突出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突出精心谋划、上争外引;三是强化三个责任,即镇、村两级责任、部门与群众主体责任;四是健全三个机制,即比点观摩、长效管护和督办考核机制;五是落实三个步骤,即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自觉参与,实现房前屋后全覆盖。
第一步:村支部书记带头,将自己的房前屋后收拾干净,摆放整洁,标准要高、效果要好。第二步: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将村所有党员组织观摩书记房前屋后、室内室外,所有党员干部要以书记为标准,因地制宜,在一个星期内将自己的房前屋后整治干净。第三步:召开户主会,以小组为单位到所在组党员干部家观摩,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将自己的房前屋后整治的漂亮干净。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让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实现了从“冷眼观”“袖手看”到“拍手赞”“动手干”的转变。
从“公示栏”到“民约墙”
——文明素养,在细节中提升
近日,到乡镇管理区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点观摩工作,看见一私家车司机将喝完了的矿泉水瓶随意地扔了出来,这时只见一老太太蹒跚地走了过来,蹲下身子将空瓶捡了起来扔进了垃圾桶里。看到这一幕,非常欣慰,受到鼓舞。
后来,停下车询问老太太,老太太说,村里的环境卫生,要靠大家一起行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参与村庄事务、实现共建共享,需要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
在熊河镇彭市村,为动员群众参与,村里建立了流动红灯笼制度,每月评出先进家庭,在家门前挂起红灯笼,第二个月在评选时,如果未评上则会将红灯笼取下挂在评为先进家庭门前;在资市镇先进村,村口最显眼的地方设有一面“公示栏”,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户悉心打造的美丽庭院……乡村是熟人社会,谁家上了荣辱榜被曝光,不用干部上门就自觉动手整改了。公示栏更能提升村民的荣誉感,形成互学互比的氛围。
只有这些还不够,三湖管理区新建大队周湾村正积极制定本村的村规民约,为增强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联席会议商议确定村规民约征求意见稿,通过召开村民小组或户主会、上门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形成表决稿报管理区审查,审查后的表决稿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正式稿报管理区备案并在宣传栏公布实施。村规民约从村民中来,再到村民中去。这种广泛征集、因村制宜的规章制度,为打造宜居乡村提供了规范。
一份“倡议书”,激活了村民共享的自觉性;一块“公示栏”,调动了群众长期参与的积极性;一部村规民约,提升了村民环境整治的规范性。众人划桨开大船,激流险滩从此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主人翁精神,全民参与,共同行动,坚持不懈,用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江陵,让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