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老河口市牢固树立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行业招商引资为抓手,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依托,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精心打造多个现代化农业重大引擎项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10年入围“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县(市)”,跻身“全国畜禽粪污处理整县推进试点县”行列。预计今年,畜牧业产值可达23亿元,同比增长9.48%。
转变思路 调整结构
调整区域结构抓特色。根据环境容量、农牧结合、循环发展要求,以《畜牧业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托,以区域化、差异化为突破,按照一乡(镇、办事处)一特色目标,重点打造以牧原、宽泰为核心的优质生猪生态循环养殖板块,以科尔沁、五好农业为核心的草食畜牧养殖板块,以炳记行公司为核心的高产蛋鸡养殖板块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畜牧生产聚集区。
调整畜种结构抓短板。按照“猪禽提质、牛羊增量”原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夯实生产基础,补齐牛羊生产能力不足的短板,推动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草食畜牧业在畜牧产业中的比重。老河口牧原8家养猪分场建设全部完成并投产,4家猪(分)场及饲料厂开工建设;科尔沁一期万头牛场全部建成;生猪养殖和肉牛养殖水平提质提量。
调整产品结构抓优化。近年来,针对传统畜牧业效率不高、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平衡的情况,老河口市在稳定现有生产结构的同时,对蛋鸡、草食牛羊等畜禽种类,加以科学设计引导,提升生产比重。结合产业特点,在乡村建设中精心规划,使畜牧产业与订单养殖结合起来,增加畜种的多元化、产品的特色化,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差异化消费需求。预计2019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524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0928吨,同比下降18.48%;牛肉产量4135吨,同比增长7.15%;羊肉产量1877吨,同比增长8.81%;禽肉产量8300吨,同比增长5.01%。禽蛋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6.06%。
坚持“三化” 扩规提质
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畜禽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老河口市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取得显著成效。牧原生猪养殖项目今年可出栏55万头生猪,以其为引领,全市2019年生猪出栏量将突破70万头;以科尔沁肉牛养殖项目为引领,全市2019年肉牛出栏量将突破3万头;全市2019年家禽出笼量将突破800万羽;“稻虾共作”经营主体25家,种养规模达到2.88万亩。预计到2020年底,率先实现年出栏(笼)“百万头生猪、千万羽家禽”。
坚持畜禽养殖标准化。发挥专家队伍技术优势和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培训、试点带动等形式,加快生猪生态养殖、肉牛场床一体、养羊“1235”×2(1栋标准化羊舍、养殖20只能繁母羊、种植3亩牧草、年出栏50只肉羊、以2个家庭成员为主把规模扩大2倍以上)、蛋鸡“124”(建设1栋层叠式鸡舍、饲养蛋鸡2万只以上、养殖过程配套自动喂料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集蛋机4机)等6种标准化养殖新技术推广。目前,全市推广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场60余家、肉牛场床一体10余家、蛋鸡“124”养殖模式40余栋。2018年3月,全省畜牧工作会议在老河口成功举办,4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畜牧兽医战线的领导和专家,参观了牧原、五好、炳记行、宽泰等6个标准化养殖及畜禽粪污处理先进企业,对老河口现代绿色畜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持畜禽养殖产业化。按照“产品高端、技术先进、生态环保”要求,加大对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支持力度,不断打造高端、智能养殖新高地;依托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推动牛羊养殖产业提档升级。围绕生态产业链发展,支持发展畜产品加工、冷链储藏、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不断延长加粗产业链条。依托农业“十百千亿”工程(十万头牛、百万头猪、千万羽家禽、亿斤水产品),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按照“先养殖、再加工、后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生猪、肉牛、禽蛋加工产业集群,将老河口市打造成为集畜禽养殖、有机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美丽现代农业公园。
重拳出击 加强管控
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全面完成。2017年11月底,完成全市禁养区内28家养殖场关闭搬迁任务。2018年4月,老河口市西排子湖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根据《老河口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方案》中养殖区域划分范围第三点规定: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区域,以及物理边界向外延伸500米范围内属禁养区。西排子湖湿地公园流经老河口竹林桥镇和薛集镇,为此,对西排子湖湿地公园禁养区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新界定的禁养区内规模以上养殖场进行摸排,新增需关停规模以上养殖场33户,目前已依法对其关停或转产。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顺利推进。老河口市是湖北省首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单位之一,是首批“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在正确处理好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之间关系的同时,老河口市坚决守住环保底线,高标准建设畜禽粪污配套处理设施,打通粪肥资源化、能源化利用通道,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畜牧产业已经成为老河口市有机农业新名片。目前,已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今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3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非洲猪瘟疫情全面有效防控。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老河口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要求,通过全面排查疫情、严格检疫调运、加强消毒灭源、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全力以赴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效确保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目前,共排查生猪养殖场(户)16245场次、生猪843万余头次,发放技术手册、告知书等宣传单12000余份,培训村级动物防疫员840余人次;设立24小时临时检查消毒站7处,查处违法调运生猪案件5起、生猪102头、生猪产品5000余公斤,均依法进行处理;紧急调拨应急储备消毒药品3000余件,消毒养殖场户、屠宰场所共5000余场次、消毒运输车辆8200余辆;联合公安部门取缔私屠滥宰点5处。同时,在全省率先推行“动物卫生监督网络监管平台”,有效确保全市畜牧产业安全稳定发展。
下一步,老河口市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围绕肉、蛋、奶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提升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加大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广应用畜牧养殖新技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依托,加大对畜牧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对畜牧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出老河口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