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汉央企中国一冶积极融入城市,加快转型,打造系列便民、智慧、绿色新地标,助推大武汉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转型市政 助力武汉“每天不一样”
武汉大道承武汉之重,曾被誉为江城“最美大道”。
10年岁月,10年承压。近年来,濒临黄孝河的武汉大道金桥段,部分路基因自然沉降“起拱”,“最美大道”风华不再。
“近迎军运,长期惠民”,不只是一句口号。作为武汉军运会10条重要保障线路之一,武汉大道金桥段,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已整修一新,再现昔日荣光,造福三镇市民。
据介绍,为彻底解决“起拱”问题,项目改造采用C20垫层+抗折5.0面层钢筋砼结构进行修复,使结构更加稳固。同时重点对现有雨污水管道进行改造,重新安装了雨水篦子,真正实现雨污分流,避免道路积水。此外,还增设了垃圾桶、坐凳等公共设施。
对于改造提升该线路的承建商中国一冶来说,“金桥”二字,意义非凡。
中国一冶,因冶金而名,也因冶金而兴,是一家拥有60多年光辉历史的冶建央企。从冶金建设国家队到基本建设主力军,中国一冶的转型“首秀”,就在“金桥”。
2009年,中国一冶承接了武汉市首个BT投融资建设项目——二环线汉口段暨黄埔大街——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
浸润冶金市场几十年的中国一冶,将传统技术优势与经验推而广之、变而通之,首战市政建设新领域就一举拿下鲁班奖。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体现央企雄厚资本、精湛技术同时,也标志着武汉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摁下“快进键”。以此为起点,姑嫂树路、长丰大道、森林大道……“中国一冶”的旗帜走出钢厂,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江城市民身边。
2019年7月,中国一冶获得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至此拥有了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冶金工程、公路工程4项特级资质及相关行业甲级设计资质,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四特级”资质建筑央企。
10年交通发展,惠及城市民生。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刷新,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但近几年,武汉市民却发现,出行拥堵不仅没变严重,还减轻了。数据显示,武汉市城市拥堵率排名,已从2014年的全国第7名降到了2019年的39名。成绩的取得,与交通组织效率提升密切相关,更离不开轮子下“钢筋混凝土”的托举。
打造一流军事五项场地和沙排场馆、新建姑嫂树立交上桥和二七长江大桥匝道……保障军运会,便民利民,中国一冶持续为“每天不一样”的武汉城建增光添彩。
10月20日,“中国军人像子弹一样快”的话题登上热搜。军运会军事五项这个世界级军事比赛场地的高质量、高颜值,也蹭着这个热度火了一把。
青山江滩和汉阳江滩,中国一冶分别新建两座一流沙排场馆。刚过去的军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军人运动员在这里开展沙排竞技,感受长江魅力。
姑嫂树高架新建匝道,三环线与机场二通道高架终于实现全互通。市民从东西湖、金银湖、古田等区域经三环线及这一匝道,能更快进入唐家墩、香港路、新华路等汉口中心城区。二七长江大桥临江大道匝道建成,车辆从二七长江大桥进入青山时,可直接下桥至临江大道,大大降低和平大道的交通压力;临江大道车辆可通过匝道至汉口,进一步便利青山沿江地区与汉口的往来交通。
技术引领 “智”造美好城市空间
城市转型发展,离不开新型产业的聚集。
7月30日,武汉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项目启动区建成,吸引包括百度、腾讯、东风汽车、英伟达在内的13家世界级领军企业签约入驻。
武汉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由中国一冶承建。该产业园区位于东风大道与车城南路交汇处,由拥有20多年历史的沌阳街民营科技工业园改造而成。
此前,沌阳街民营科技工业园设施陈旧,园内企业多为作坊式小型企业,园内部分厂房闲置,成为存放货品的仓库。
2018年9月,中国一冶与武汉开发区签约,投资20亿元升级改造沌阳街民营科技工业园。中国一冶施工内容为拆除16栋框架厂房、新建1栋科技研发楼,含超级孵化器、智慧共享办公空间、科技馆、会展中心等,以及1栋智慧立体停车库和1栋新建机房。目前,启动区已经落成两栋楼。
BIM技术施工模拟,砌体排砖保质减耗;慧眼AI检测预警,安全文明保驾护航;无人驾驶智慧停车,园区出行方便高效;房屋建筑形如芯片,科技时尚富有美感……走进人工智能科技园,智慧元素十足。
昔日老旧工业园“腾笼换鸟”,华丽变身创新产业聚集区。眼下,基于百度Apollo平台研发生产的4辆阿波龙L4级无人驾驶载人小巴和11辆新石器L4级无人驾驶零售车、短途物流车、快递车、保洁车、安防车,组成了目前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无人驾驶园区车群。此外,园区引进了无人超市、声纹识别、智能停车等多项高科技。
据介绍,该项目是武汉市建设“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对于开发区创新发展及产业升级转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武汉市“创谷计划”、提升城市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可推动该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升级,技术引领。眼下,除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外,中国一冶还积极“抢滩”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新兴产业“蓝海”,在南湖片区,对18个新老小区进行“海绵”升级;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打造目前武汉市监控智能化最高的综合管廊工程,依托海绵城市、综合智慧管廊技术经验,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助力城市生活品质、功能双提升,助推武汉乃至湖北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 扮靓世界级东湖绿道
在东湖绿道,邂逅最美的武汉。
101.98公里,环抱33平方公里水域……东湖绿道开放三年,不仅成为武汉生态文明转型建设的一张新名片,更让承建方中国一冶邂逅生态业务的“美丽春天”。
以民生情怀破题。“游东湖,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我们承建的郊野道。”施工员王亚辉颇为自豪的说。他介绍,东湖绿道一期分为郊野道、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由中国一冶所承建的郊野道段不仅长度位居4条主题绿道之首,同时也集中展示了自然、野趣、生态的建设理念。
绿道从规划、建设到后期运营,“让城市静下来”的理念贯穿始终。郊野道作为一期工程唯一的新建绿道,中国一冶始终坚持“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的建设理念。为了不破坏东湖原始生态,中国一冶在施工中选择了临湖又尽量避开民宅的区域先行探路。由于荒草丛生,7.3公里的新建道路都是设计和施工人员手持竹篙一点一点探寻、开辟出来的。
此外,施工区域分布有大量鱼塘、藕塘和芦苇荡,涉水路段长达2.24公里,为保证步道有坚实的基石基础,项目部专程从黄石、鄂州调运大块石材。道路窄,车辆无法进入现场,石块太重,徒手搬效率又太低。一冶人在武汉炎热的夏天,连夜奋战,用小车一车车转运,如愚公移山般,完成了3.33公里、18万方抛石挤淤和块石回填施工任务。
2016年12月28日,绿道一期建成开通,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件“人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心中”的精妙杰作,随即成为游客旅游休闲和市民户外活动的首选地之一。
以青山绿水为纲。2017年6月15日,东湖绿道二期湖泽道正式开工建设,中国一冶作为绿道二期社会资本方牵头人,承担了湖泽道、3座大型驿站及2处大型停车场的建设任务。
“不因建设绿道而破坏原有生态,是我们不变的追求。”项目负责人介绍,考虑到东湖绿道范围内生存着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在内的上百种野生动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预留了13条生物通道,最大限度地进行保护性建设。
此外,二期绿道中还整体保留了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生长良好的湖湾;放弃修路,改为建造耗资更多、工期更长的水系连通桥。其中,两座水中桥梁共开掘淤泥近3万立方米,除少量淤泥作为挡水防漏物料外,其余全部清运离场,将对东湖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部聘请第三方环保监测机构,对所有涉湖工程进行监督考核,每周采样湖水进行化验,一旦发现异常,不仅要整改,还要严肃问责,确保“一汪碧波”。
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工程震撼亮相。今年9月,东湖绿道工程斩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东湖绿道工程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打造的重点民心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我们践行十九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一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占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