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发挥知识产权激励促进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9-12-23 17:45:06   来源:今日湖北

创新创造改变生活,知识产权竞争未来。2019年是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机构改革元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整合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职能,重新组建知识产权局。省知识产权局围绕“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以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工作目标,高起点推改革、高质量谋发展、高标准抓保护、高水平促运用、高站位抓党建,努力把握知识产权的创新属性、市场属性和制度属性,相继启动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和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三大工程”,举办首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开展“铁拳”“蓝天专项整治行动”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成立全国地方首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的有序流动、有效转化。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引领创新驱动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和塑造营商环境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知识产权“三大工程”支撑高质量发展

去年底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规划了路线图。今年3月下旬,省知识产权局按照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三个关键环节,制定并启动实施了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

副省长杨云彦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启动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发挥好知识产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实现知识产权运用由重拥有到重运用的转变,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擦亮本土知名商标、打造优质地理品牌为目标,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形成点上突破、线上联动、面上推进的良好态势,助力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率运用最好的省份之一。

核心专利促发展

“三大工程”启动以来,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实施项目160个,有力支撑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烽火通信、华星光电、鼎龙控股、远大医药、华工激光、高德红外、精测电子等一批企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运用知识产权打开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其中,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先后五次获得省级、国家级专利奖。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核心器件国产化的号召,成功研制了高清红外探测器,并围绕该产品申请了一系列核心专利,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端红外探测器产业的发展,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端红外核心芯片领域的技术封锁,使公司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是高效运用和有效保护的前提。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知识产权量质提升为目标,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服协同发展,培育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权利状态稳定、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价值知识产权。”省知识产权局彭泉局长表示。

与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一样,烽火通信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建立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围绕公司主营业务相关产品和技术,每年申请专利超过500件,其中有诸多核心专利。例如,烽火通信围绕5G光通信承载系统关键技术:大带宽组网、高精度时间同步、低时延、灵活组网、端到端业务灵活调度,申请了一批核心专利,其中专利“将OTN信号转换为以太网净荷的方法及系统”获得湖北省专利金奖和中国专利奖银奖。这些核心专利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促进了产品的市场销售。

海外护航强保护

为了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省知识产权局实施的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帮助首批35家企业制定“走出去”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成立全国首个地方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专家库、法规库和企业库,为湖北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分析预警提供综合服务。

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从事多功能传感器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建设30余年,拥有芯片制造及封装工艺自主核心技术,从元件到器件属于完全自主生产,年产能达10亿只,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度传感器制造商和行业领军企业。

该公司一直秉承“技术创新,专利先行”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十分重视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同时也相当重视专利的质量和专利的布局策略。近年来,该企业除了围绕核心产品、关键技术,公司还着眼于全产业链的发展及全球市场的开拓进行知识产权的实施规划。对于发展态势比较新兴的技术方向或竞争对手重点关注研究的产品与技术,公司也会提前进行侵权预警分析并寻找合理的规避设计方案,进而重新定位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知识产权布局。

通过核心专利的布局,公司多项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都获取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也实现替代进口。像高温领域温度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已经逐步走出国门,并能与日韩等国际竞争对手形成抗衡,且获得了相应的技术优势。

“我们实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引导相关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分析、布局、预警,提升纠纷应对能力,培养海外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有效降低或规避企业‘出海’中知识产权潜在风险,提高企业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竞争的能力、水平,推动湖北优势企业、产业走出去。”省知识产权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省知识产权局将从健全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导航、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预警以及知识产权应对机制五个方面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强化抵御风险能力。

运用示范树标杆

实施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完善转化运用机制,畅通转化运用渠道,加速我省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目前,华星光电、武汉斗鱼、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发明专利年度申请均突破千件,推动大部分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中心或者与企业签订了合作转化协议,专利作价入股合作办企上百家。

今年6月,经项目申报和评审,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了19个项目为2019年度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实施项目,引导本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化,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今年9月,发布《2020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指南》,收到全省高校院所和企业共计97件运用示范工程专利类申报项目。

另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抓量质齐升促经济效益增长、抓体系建设促营商环境优化、抓试点改革促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提升我省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全面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积极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截至2019年,共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3家、优势企业180家。其中2019年我省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优势企业55家。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三大工程”起到了实招、平台和抓手作用,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引导市场主体积极投入各类创新,通过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高效率运用、高水平保护,积极融入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擦亮湖北品牌  助力品牌强省建设

商标彰显质量,品牌创造价值。商标品牌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更是全省的象征和靓丽的名片。今年以来,省知识产权局牵头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践行品牌强省规划,努力实现“湖北产品”向“湖北品牌”转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已达53.32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约为1015件,其中,驰名商标387件,数量居全国第7。武钢、稻花香、马应龙、劲牌等12家驰名商标企业进入中国品牌500强,东风获中国商标金奖“商标运用奖”,长飞获中国商标金奖“商标创新奖”提名奖。

为了激活全省商标品牌发展潜力,省知识产权局实施品牌服务“面对面”专项行动。组织有关专家先后走访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就商标问题进行指导,积极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处理我省企业商标被抢注、商标侵权、加快审理等事宜,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商标难题。

积极协调申请在全省全覆盖商标受理窗口,全省商标受理窗口增至21个,实现全省17个市州商标受理窗口全覆盖,业务范围扩展到商标变更、商标转让、商标续展20余项,企业在当地即可办理商标相关业务,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为进一步方便市场主体,推出“湖北商标品牌“微信公众号。

在地理标志工作方面,省知识产权局确定商标和地理标志类高价值培育项目10个,了解协会、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诉求;夯实发展基础,部署全省地理标志孵化库工作,梳理地理标志商标资源143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源58项。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5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地理标志商标总量为435件,数量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分布在全省17个市州。宜昌、襄阳、荆州、武汉、鄂州、十堰、恩施、咸宁等8市州位列全国地级市地理标志注册40强,恩施州是全国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典型。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

另外,今年9月,省知识产权局成功举办以“荟萃荆楚特色,擦亮湖北品牌”为主题的首届湖北省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决出“孝感米酒、恩施硒土豆、潜江龙虾、松滋鸡、丹江口翘嘴鲌、利川红、洪湖藕带、神农百花蜜、恩施玉露、崇阳麻花”等10个地理标志金奖,“枣阳皇桃、房县黄酒、钟祥葛粉、英山云雾茶、巴东郡贡茶、鄂州武昌鱼、洪山菜薹、罗田板栗、武汉汉绣、五峰绿茶”等10个地理标志银奖,“随州香菇、仙桃香米、韦源口螃蟹、天门义河蚶”等81个地理标志优秀奖,发布101张湖北地理标志名片。

此次赛会坚持品牌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在国内首创将风投机构、电商、直播平台引入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大会邀请了小米、斗鱼、抖音等线上平台和湖北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熔现场展销、投资对接、产品品鉴于一炉,探索以地理标志品牌为纽带,以全省地理标志特色商品为基础,以直播、电商平台为保障的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有效路径,深化商标富农和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推动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湖北特色品牌。

优化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撑起一片蓝天

湖北省政府常务会9月组织知识产权专题学习,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专题学习中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发展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途径,保护知识产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如何把湖北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创新发展优势,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增强市场活力、激发内生动力,是省知识产权局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思考的课题。不久前结束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上,我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及环境受到到场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关注。如何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湖北省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湖北省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广大的国内外投资者在湖北省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彭泉表示,这也是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

他介绍,湖北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此,湖北省知识产权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湖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起草《湖北专利奖奖励办法》等,大力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19年11月,湖北省专利授权量达到6.6万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1660件,较去年同比增长10.52%;湖北省拥有驰名商标387件;地理标志商标435件,居全国第三位;2018年度专利保护指数位列全国第七位、中部省份第一位。

打造保护高地

近些年,湖北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建设了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持续推进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拓展仲裁、调解等多种维权渠道,推进建设省知识产权行业信用平台,推动构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通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努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力求将湖北打造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努力把湖北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创新发展胜势。

为了重拳惩治侵权行为,推动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制定了《2019年度湖北省知识产权系统执法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并要求全省各地执行。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百日执法”行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执法工作,不断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处力度。指导省各级知识产权部门积极履行行政裁决职能,今年以来办理专利侵权纠纷和电商领域案件1000余件,总量位居全国第五,增幅居全国第一。围绕民生领域侵权假冒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全省查处涉食品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19件,案值154万元,罚没金额62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件,有效撑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片蓝天。

针对在湖北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容易被侵权假冒、确需加强保护的注册商标,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坚持严格条件、择优选定、分批建立、依法保护、公开发布、及时更新原则,征集《湖北省第一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将274件地理标志商标、普通商标、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纳入名录。对全省地理标志、16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023万人次,重点清查涉及生产、销售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主体1.3517万个,超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2795家。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