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割袋出菇,可以人为控制出菇量,保证香菇大小和质量……”12月13日,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香菇基地,村支书姚峰正在指导村民给菇棒割袋。
48岁的姚峰是龙潭寺村人,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在县交通局上班。2008年,他选择下海创业,在武汉、黄冈等地承接建筑工程。
2014年,武汉某企业流转龙潭寺村5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可由于管理混乱,投资人1年后就离开了,留下的只有未结的工程款和村民的土地流转金。
田地抛荒无人管、池塘水草丛生……家乡本就落后,再遭遇如此打击,这深深刺痛了姚峰的心。
“绝不能放弃!”姚峰毅然接手药材项目,成立瑞沣种养合作社,开始种植白术。“原想有个好收成,但2016年的那场大水,淹了500亩白术,损失近400万元。”
失败并没有击垮姚峰,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先后到十堰、随州、河南、安徽等地考察发现,村民房前屋后都可以种香菇,龙潭寺也有香菇种植传统,可以大面积推广。
说干就干,他买来小型粉碎机、灌包机和菌种,搭建香菇棚,手工制作了2万多根菌棒。第二年,香菇棚小有收获,但还不够支付工人工资。于是,他加大投入,购置装袋流水线、灭菌柜、养菌棚、出菇架等设备,还从随州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把关每个生产环节。
2018年,全村共种植香菇30万棒,出售香菇60万斤,收入300万元,还带动30多个贫困户增收。村民徐从菊在合作社香菇基地务工,去年收入1万多元,今年已经超过2万元。今年,姚峰在永佳河、觅儿寺等地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香菇基地,吸纳500多人务工。
这些,都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去年底换届选举,姚峰高票当选村支书。1年来,为了龙潭寺村的未来,他四处奔走。
流转600亩地种植红薯,成立红薯试验种植区;将村里废弃学校、老村部承包给市场主体,开发农家乐;建立30万棒香菇示范点,带动村民就业;开发5口垂钓池,发展乡村旅游;沙滩娱乐中心正在规划,预计明年4月动工;计划将100亩银杏林发展成婚纱摄影基地、帐篷基地……曾经的落后村,迎来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