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当年躲避战乱来湖北 如今振兴发展迎巨变-恩施大山深处有个蒙古族村落
2019-12-19 17:00:32   来源:楚天都市报

这里位于武陵腹地,是土苗聚居区也是容美土司的发祥地。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有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历经史料和实地考证,村里有个特罕见的姓:部氏,系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2002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

  这个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近300年来不为人知晓。254户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里山腰、坡尖、坪坝,叱咤疆场的马背民族缘何到此,根在何处,路在何方?

  北纬30度东经110度,地理意义的中国之中,就在村里的山峰里。曾经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村民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远离现代文明。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民族文化兴盛了,生活越来越好。

  大雪时节,高山的三家台村已如大漠边关寒风凛冽,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村里看变化访民情,感受草原部落在武陵大山的沧桑巨变。

  山中蒙古包 房中挂着成吉思汗

  翻过一道山,又过一条河,美得让人窒息。

  巍峨山峦里的一条水泥路,弯弯曲曲指向那片蒙古人的村落。一栋木质结构房屋隐在路边的树林中,柱头、板壁用油漆刷得锃光发亮,随处可见蒙古族文化的元素——板壁画有祥云边框图案,中间画有成吉思汗画像,还有狼图腾和翱翔的雄鹰。

  三家台,终于到了。

  70岁的部先瑞老人个头不高,精神矍铄,黝黑的脸庞颧骨高眉毛浓,一看就是蒙古人的面相。他热情打着招呼,虽然已是一口浓重的鹤峰山里口音,但老人笑称蒙古语他还是会两句的,比如“你好”之类。最先聊起的是他的姓氏,“通俗点说,部就是部落的意思,代表我们没有忘记祖先是来自草原的蒙古族。”

  部先瑞家的房子处处体现出蒙古族风格,东南向而设的三顶蒙古包,由圆隆型的顶部、射线状的上部等几何图形组成。墙壁粉白,木柱上镂刻蒙古花纹,成吉思汗画像立在神龛正中,周围再饰花草衬托,淡淡的檀香在室内飘荡,两边厢房挂满了族谱和家族迁徙的历史。

  部老如数家珍介绍《部氏族谱》: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据载,元代最后一位镇南王大圣奴,被陈友谅部击败身亡。大圣奴一小儿被义仆收留得以幸存,后改部姓。起初居湖北松滋,乾隆二十一年(1756),部氏第十一世部迁湖北鹤峰,居三家台,繁衍生息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考证部先瑞珍藏的《部氏族谱》后认为,流落在鹤峰的部氏家族,是600多年前因战争进入中原后失散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其世系初步考证为: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镇南王脱欢-脱不花-孛罗不花-大圣奴-部姓族人。

  2002年,鹤峰县政府决定:以原三家台村为中心,将周边几个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组合并成立三家台蒙古族村,当年12月24日,我省第一个蒙古族村正式挂牌。

  大漠去寻根 草原汉子融入土家

  隐匿大山深处,寻根绝非易事。

  部先瑞捧出的族谱中载明,鹤峰三家台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后代,在松滋一个叫苦竹寺的地方,葬有他们的祖先。清朝乾隆年间,先人迁至鹤峰三家台,部先瑞认为这也是乱世中避难之举。

  披荆斩棘,日夜操劳,终于在大山落家立业。从此,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草原的汉子忘却马背驰骋的岁月,换来的是终年躬身劳作。

  “这里连战火都烧不到,可以想象是多么偏远,虽然有了容身之地,但生存也很艰苦。”部先瑞说,数百年前这里是土司管辖区域,土苗民族的文化与蒙古族多有不同,从生产生活到饮食语言,都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接受过程。

  再到意识和回归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已是数百年后。“在当地生活日久,我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恢复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十几年前我们多次提出,希望能够回到故土学习和考察。”部先瑞说,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2006年他终于有了第一次内蒙古之行。

  寻根祭祖,考察了草原牧民及其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祭拜了成吉思汗陵。“那里的宗族朋友对我们非常热情。”部先瑞说,在那里,他住蒙古包吃牛羊肉,观看蒙古小伙摔跤赛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草原牧民生活。

  “离开了草原,很幸运祖先把我们带到了现在生活的地方,我们一定会珍惜机会,把现在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部先瑞深有感触说,三家台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数百年来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淳朴、善良、上进、诚信的品质已蔚然成风。

  大雪来杀猪 支起铁架烤肉喝酒

  这天是大雪节气,好在天空放晴万里无云。

  现任村支书郭北洲的家,也是一栋土家族和蒙古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正值岁末,几个亲友来访,郭北洲兴冲冲杀了一头猪,族人围炉而坐支起铁架子,来了顿蒙古族土家族融合的烤肉宴。大块肉大碗酒,众人呼朋唤友好不乐哉。

  郭北洲还要去几个村民家里看看,给村里的百岁老人、也是他的外婆部申姐送点肉过去。绿草环绕的院落里是部申姐的家,戴着头巾的她是目前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悠闲坐在庭前晒太阳。

  往事悠悠,部申姐依然记忆清晰,她说得最清楚的村里的族人公规:笃恩谊、正伦理、睦宗族、恤孤寡、赈贫穷、修祠宇、置祭田、培坟墓、重宗祧、明家法、黜不肖、平争讼。

  “我们是蒙古人后裔,当年是逃难来此,与世隔绝几百年。现在不一样了,要和山外的世界多接触。”部申姐说,以前这里山高林密,没有出去的路,只能喝山泉水。村里人散居在几座山头之中,靠肩挑背驮艰辛度日。现在日子都好了,她每天在院里种点小菜还能出去散步串门,身体很硬朗。

  成立蒙古村后,变化一天天出现。郭北洲说,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村共投入各项项目资金2353.4万元,用于水、电、路、通信网络、村级办公场所、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里实现了移动网络信号全覆盖,新建的村卫生室、民族风情园的蒙古包、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广场已投入使用。

  走出博士后 蒙古汉子勤奋好学

  谁能想到,如此偏远的山里,走出了一批博士后。

  这个大山里的村落只有858人,其中蒙古族668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淳朴、勤劳的民风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刻苦学习,涌现大量优秀人才。

  “他们是草原的后代,也是大山的孩子,从小就有吃苦勤奋的精神。”郭北洲介绍,其中最优秀的是部先永博士,本科在兰州大学化学专业就读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完成博士后教育,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信实集团。

  “他家里是当时村里最困难的,小时候在村里小学读书,每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吃的是馒头腌菜。”几位年长的村民曾是部先永的邻居,说起他都竖起拇指。

  一座蒙古包,掩映在苍翠欲滴的茶树中,不远处就是在清华大学政治研究所工作的部荆州的老家。这个名字有些特别,母亲黄迎春说,这也许是为了纪念部氏先祖从荆州松滋迁徙而来。讨论起她教育儿女成才之道,黄迎春说,蒙古族的娃娃们都爱读书,也吃得苦,只要认准了就有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

  三家台村7组走出来的覃章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能源部工作,现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是国际气候知名专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

  林木成荫,清泉流淌。既避世于此,何不皓首穷经。好学之风,也许是这片大山赋予避难于此的蒙古人最好的品质。

  深山有民宿 绿色产业备受青睐

  从天津到鹤峰,张鑫放弃了世俗的成功,追逐内心的梦想。

  这个河南小伙,在天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13年,是一家设计院的设计师。2017年他来到鹤峰旅游,发现了这里超自然原生态美景,于是放弃天津的事业钻进深山,把一栋破旧的吊脚楼打造成网红民宿。

  2017年正式扎根鹤峰后,张鑫租用当地村民的一栋土家吊脚楼20年,打造精品民宿。从建筑风格到民族服饰,从土家语言到风俗习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实践,把民族文化传承延续。

  在郭北洲心中,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根据规划,这里将连片打造大路坪——三家台土家族蒙古族特色风情园,推动蒙古族大院建设,关门山徒步观光旅游体验带、天然氧吧养生休闲带以及中国之中观光区等。

  楚天都市报记者踏访之时,正遇到慕名来此走访慰问的恩施州公安局和恩施州农商行一行近10人。“早就听说这里有个湖北唯一的蒙古族村,现在脱贫致富发展得很好,我们要来向他们学习。”恩施州公安局负责人说,这次来特意带来一块有数百年历史的石碑赠与该村,希望有着悠久历史的三家台保持民族传统,焕发时代精彩。

  而恩施州农商行行长彭辉则拿出更实在的大礼包:“这里资源丰富,全村脱贫摘帽之后的乡村振兴之路前景广阔,农商行可以进行整村授信,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能获得金融支持。”一番话说得郭北洲乐不可支。

  山中归去来,方知人间值得。林里烟波绿,更晓民情悠扬。

  临别之际,郭北洲意气风发。数百年沧桑巨变,三家台蒙古族的幸福安康之路,肯定会像呼伦贝尔草原一样宽广,像斡难河一样久长。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