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云锦赤金刺绣补装”、民国汉绣“开氅”剧装、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写的《袁小修日记》……谁能想到,这些汉剧戏服、文献等珍贵藏品来自一位56岁的老戏迷。12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汉剧收藏第一人”刘立。前不久,他携藏品亮相在京举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引发关注。
“戏痴”只买不卖
提及与汉剧的缘分,必从刘立的爷爷说起。幼年时,刘立常被爷爷带去汉口老民众乐园,坐在爷爷肩头听戏,耳濡目染,自小就异常爱戏。爷爷去世前,将一生珍藏的汉剧服饰、剧本交与刘立,并叮嘱他传下去。从此,刘立与汉剧收藏结缘。
近40年来,刘立几乎走遍全国各省市,历尽千辛万苦,收藏到明清至现代汉剧实物、文献等1万余件,其中部分是从国外购回。为筹集资金,刘立宁愿卖掉面包车、门面,但藏品一件舍不得卖。“就像我的小孩,不忍心看到它们再次在外漂泊。”
为向更多人传播汉剧文化,刘立分文未取,分两批向湖北省博物馆捐赠了306件(套)汉剧戏服、剧本、道具、文献等,其中不乏民国手抄版汉剧剧本、汉剧名丑李罗克的丑角鞋、汉剧大师陈伯华的黑胶唱片等珍贵藏品。
明末就有了汉剧记载
在中国戏曲百花园,汉剧被认为是上承昆曲、下启京剧的重要剧种,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
刘立拿出珍藏的一本泛黄的民国版《袁小修日记》介绍道,日记作者是明末文坛“公安派”领袖之一的袁中道,他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游记中,描述与王孙公子在荆州江头看戏的胜景:“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歈,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著名琴师、汉剧音乐理论研究者李金钊称,楚调即汉剧的旧称,《幽闺》为现在昆曲的《牡丹亭》,《金钗》为现在汉剧的《金钗记》。《袁小修日记》可以说是目前所见明确记录汉剧的最早史料。
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用近300首竹枝词对汉口市井文化进行全方位扫描,刘立收藏了该书的民国翻印本。
书中详细描写了汉剧在道光年间前后的演出状况,受到学界重视。一首“凌霄老圃竞开张,票价低廉顾客忙。汉剧京腔花鼓戏,钟鸣十二始收场”,更是写出当时的梨园繁盛景象。
戏服见证汉剧昔日辉煌
刘立收藏之余积极整理、研究,已形成汉剧戏服、戏画等多个专题收藏,并多次到国家大剧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场馆举办“汉韵流芳刘立收藏品展”“楚腔汉调汉剧文物展”“汉剧大师陈伯华专题展”等,还长期在荆楚纺织非遗馆设特色汉绣剧装展。刘立的汉剧藏品多次走出国门,受到意大利、韩国等国观众喜爱。
在刘立收藏的戏服中,有多件汉绣剧装,一件件服装如同一幅幅中国写意画,再现汉绣和汉剧昔日辉煌。其中一件民国便服“开氅”,戏曲中高级武将在非礼仪场合使用,是典型的汉绣作品。整件剧装硕大,大量运用平绒和粗线大针工艺制作,主要纹样为“双狮绣球”,大气、吉祥,极具特色。刘立说,戏服在汉剧老艺人眼里是吃饭本钱,甚至会随自己入土为安。刘立多次登门,凭着一颗诚心和对汉剧的热爱,才得到老艺人捐赠戏服。
刘立还收藏了画家李成心临摹的一批清代皮黄戏画,画中人服饰美轮美奂,神态栩栩如生,人物互动妙趣横生。“清代皮黄戏画临摹展”开展时,专家认为,汉剧开中国皮黄之源,这批中国工笔重彩写实戏画见证了当年皮黄剧的辉煌,为今天研究戏剧服饰、舞台美术等提供了直观借鉴。
刘立说,有生之年将为宣传汉剧鞠躬尽瘁,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