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同时,会议公报还指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及“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在增强制度自信,书写“中国之治”的新征途之上,各级各地政府纷纷行动,踏出铿锵足音。
其中,武昌区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的“智慧武昌”建设领导小组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公安、城管、水务、教育和卫健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把握关键环节,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共建一个高效率、优服务的“数字政府”,打造一个真惠民、更和谐的的“智慧武昌”。
同时,全区上下还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服务能力,为武昌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持续动力。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武昌区内应趋势,外化行动,针对大数据时代,如何让科技力量为民生服务所用,为政府转型所用,为经济发展所用的时代课题,深化武汉市“民呼我应”改革试点城区建设,做出“武昌探索”,形成“武昌经验”。
深化“民呼我应”
用数据跑腿,将便民落于实处、微处
2019年4月,家住水果湖的李爹爹,拿到了武昌区第一批“免申不用办”的新老年证,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是今年以来,武昌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的一个民生缩影之一。
据介绍,全区以便利群众、便捷基层为原则,针对基层痛点、群众槽点,以事要解决、数据共享、主动服务为理念,依托“武昌微邻里”打造“我要办事”服务平台,率先实现35项政务服务“免申不用办”,21项“全程网上办”,75项“现场一次办”。
这一平台汇聚全区200余项网上办事服务事项,涉及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的方方面面;变“居民来找政府要服务”向“政府主动为居民送服务”,真正实现了“主动帮你办、全程掌上办、自助就近办”,即武昌区政务服务“新三办”,大大提高了企业居民办事的有效性、便捷性和体验感。
“以前到窗口办事,最担心的就是证件带得不齐。有时候材料一多,这个要填表,那个要复印,那个又要签字盖章,一个证件办下来,需要来来回回跑几趟。”居住在中南路的陈女士表示,现在对于许多个人业务,用一部手机即可远程操作、一键处理。
在她的操作下,拿起手机轻轻一点,进入“武昌微邻里”页面,办社保、转户口、补驾照、转房贷等等一系列和居民日常息息相关的业务清晰罗列。
此外,在“自助就近办”一栏,详细显示社区周边的自助机分布图,诸如房产档案信息打印、离退休费支付历史、职工医疗费用清单等事项,均可实现就近、自助办理。
一部小小手机,一端连着政府服务,另一端则系着社会民生。
通过数据支撑,武昌区持续深化“民呼我应”改革试点工作,建设网格员主动服务平台、办事信息核验对比平台,提醒网格员主动为群众代办证件、送证上门,着力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性、精细性与能动性。
通过让政府多办事,让民众少操心;让数据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路,武昌区着力让数字政府的惠民便民,真正落于实处,落于微处。
推进“无纸办公”
以数据共享,让政务更加绿色、高效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便利群众办事创业。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近年来,武昌区大力推进政务工作从“一页纸”到“一张网”,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助力办公的“数字化”“无纸化”与“智能化”。
此前,一份文件的上传下达,需要专人走打印、签字、送交等一系列流程;开一次集中会议,人手复印一份材料,造成纸张的过度耗费;查询其他部门的联系方式,要在浩如繁星的电话本里翻找……
而现在,通过一张网、大数据、信息化的应用,政府正越来越尝到在线政务的“甜头”:
公文传递的时间少了,人力成本降低,工作效能提升;公文处理的流程短了,方便层层督办和进度查询;纸质文件的印发少了,节约纸张与油墨;协同办公的能力强了,推进信息的公开共享……
这一系列变化,也正在武昌区“润物细无声”地发生: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武昌区协同办公全面覆盖。建立政务通工作群1131个,日均推送消息15万条;发送短信提醒通知25万条,存储云盘文件138万个,网上全流程办结事项2.5万件;建设全区统一的移动办公APP,活跃用户3000余人。
同时,网上办会办文顺利铺开。截至目前,全区无纸化办会410次,节省打印文件9.6万份,节约经费70余万元;网上审批办理公文187份,区委组织部、区科经局、区人资局等30家单位实行内部网上办文,实现审批、签证、校对、归档等环节的“全程网上办”。
此外,网上办事高度集成。目前,全区29个部门依托区级协同办公系统,建设了50个业务模块,实现平台集约化建设、内部办公高效便捷。
以这一系列积极举措,武昌区全面主推政府工作的更绿色、更集约、更精准、更高效。
打通“数据孤岛”
织数据之网,助服务工作协同、提质
对公众办事“畅通一扇门”的背后,是武昌区政务服务的“织就一张网”。
自2016年,武昌区编制《“智慧武昌”建设总体规划》,搭建“11131总体构架”,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平安小区、智慧城管、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智慧平安城市、智慧水务、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方面,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立梁架柱”。
对此,武昌区大数据中心全力开展“武昌政务数据”平台建设,以区级大数据中心机房的建成与使用,为全区各单位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资源以及云计算、云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目前,已有25家单位的83个业务应用系统部署上线并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按照“雪亮工程”建设要求,建成区级视频共享平台,汇聚公安、城管、民政等29个部门和街道,以及10个社会单位的视频监控资源共1.5万余路,已为全区18个部门和街道分配了使用权限,实现视频资源的集中汇聚、分级授权和联网共享。
在武昌区大数据中心的助力之下,全区各项工作协同推进、提质发展。
其中,智慧政务为政府各职能部门服务水平、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装上一颗智慧之“芯”;
智慧医疗通过“互联网+”,信息互通、建立平台、赋能服务,深化民生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智慧养老通过设置功能区、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完善监控系统,呵护全区老龄人的身心健康;
智慧交通则从智慧停车、违停抓拍、视频监控、事故处理、统一调度和应急指挥等层面,舒缓城市交通拥堵症结。
通过一张巨大的信息之网,武昌区实现政务服务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联通”,打通各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加速转型。
助力“高质发展”
依数据施政,助政府招商精准、有据
数据显示,2018年武昌区GDP1290.0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6.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13.17亿元,二、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9.8%和90.2%。
全区充分挖掘大院、大校、大所、大企的创新资源,集众智、汇众力,打通制约创新创造的梗阻,打造创新型城区;加强“新金融特区”建设,引进多家省级以上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打造总部、亿元等特色楼宇。
此外,武昌区双招双引成效明显。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吸引企业、资金落地生根,使资源优势顺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动力。
这一系列傲人数据的背后,也有一颗运筹帷幄的信息化智囊之“脑”。
近年来,武昌区依托区级大数据中心,开展“武昌政务数据”平台建设。运用9家部门的211项业务数据,对全区经济、房产、教育、人口等9大专题领域进行分析监测,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经济运行、产业分析、企业扶持等工作提供辅助参考,全面助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不断完善“智慧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四办”对标优化,实现“网上办”事项占比92%;加快“一张网”对接全国一体化平台,服务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推广运用企业开办“一网通”平台,实现企业设立全程网上办;率先与湖北政务服务网对接,实现24小时服务一号咨询;率先实现省、市、区、街道、社区政务网络五级联通,在区、街、社区办事大厅部署无线WiFi、自助服务一体机,优化服务环境。
这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武昌区运用大数据,通过对区域入驻企业的情况摸排汇总、智能分析,让招商更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运用信息化,对入驻企业做好对接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营商沃土,助区域更好“引凤来栖”。
武昌区以“大数据”优化“大服务”,全面助力数字政府驶入快车道,引领全区社会、经济与民生的高质发展、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