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让土地换个种法——浠水县洗马镇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2019-12-15 08:27:35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
0

原产南方的火龙果,在长江以北能种植吗?

  11月24日,浠水县洗马镇万亩能人回乡创业园,万顺火龙果基地的600多个温室大棚,如车间般矗立在田野。棚外冷风萧瑟,棚内温暖如春,红色的火龙果点缀在长条状“仙人掌”上,采摘的游客穿梭其中。“解决好温度、灌溉等难题,一年四季都可结果。”基地负责人张曙明说,60%被游客现场采摘,剩余运往武汉、黄冈、黄石等地商超,供不应求。

  在曾经“以粮为纲”的大镇成功种植的火龙果,被看作洗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起点。

  向农而兴,点绿成金

  地处浠水东部山区的洗马镇,与许多农村地区面临一样的问题——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坡地抛荒多。“以往几十年种的都是水稻,特色种植才是农民增收之路。”洗马镇党委书记熊汉平说,破除思想束缚,必须先有示范。

  2013年,在洗马镇产业政策吸引下,张曙明流转夏铺村等4个村近千亩土地,种植原产越南的红心火龙果。“听说我种热带水果,村民大多选择观望,不愿签字流转。”张曙明说,种植第3年,万顺火龙果基地规模就发展到鄂东第一,产值近千万元,给152户贫困户带来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种植等收入,直接脱贫走上致富路。

  在张曙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光伏大棚设计效果图。“大棚由塑料膜改为钢化玻璃,上置光伏发电板,种火龙果、发电两不误,所发电力除满足大棚照明、灌溉用电外,剩余并入国家电网产生收益。”张曙明兴奋地比划着说,基地已拿到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的批文,正在办理环评等相关手续,建成后年均发电量达4500万千瓦时,有2000万元收入。

  打开种植思路,一些跟进的农民眼光更“活”了。接令桥村的谢炳煌在洗马镇11个村相继流转近千亩坡地种山药,今年销售山药50万公斤,带动当地80多个贫困户就业,基地支付工资35万元。“就得看准市场种点有特色的,山药样子不好看,但药用价值高。”谢炳煌说,基地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准备推出山药片、婴幼儿辅食等深加工产品。

  昔日荒山田地,正变为“金山银山”。截至目前,洗马镇有火龙果基地1088亩,山药基地1100亩,油茶基地2500亩,猕猴桃基地1200亩,稻虾连作基地4000亩,瓜蒌基地1600亩,黄桃基地1300亩,特色种植占全镇耕地29%,41个村全部实现产业基地覆盖,累计带动贫困户1086户3815人。

  特色种植谁来干

  特色种植基地化,市场主体从哪来?去年,洗马镇规划万亩能人回乡创业园,在用地、融资、配套等多个方面出台支持政策。

  “通往镇上的村道拓宽到7米后,我才下决心回乡种猕猴桃。”毛春雄快人快语。2017年,在枫杨坳村党支部书记周佑林的感召下,他将饲料生意交给家人,回村流转360亩坡地种猕猴桃。前期一亩投入3万元以上,3年开始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是否担心回本?“品种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引进,种植不施化肥农药,产品主打高端市场,网上认养销售。”毛春雄非常自信:“估计每亩纯收入在4500元以上。”

  “老毛人乐观,困难说得少,好在政府帮扶多。”来基地帮忙填表的周佑林插话说,猕猴桃是县里主导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对规模种植户每亩给予5000元补贴,镇里将通村公路修到基地大门口,村里则以部分土地入股到基地。

  两年来,洗马镇像毛春雄这样的回乡能人有19位,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农业创业项目5个,有的建田园综合体,有的建生态农业园,有的种植花卉果苗。“农村公路的改善,成为能人回乡的最大拉力。”熊汉平说,3年来,洗马镇整合2亿元资金新扩建通村通组路240公里,相当于干了过去5年的活。

  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

  “溪水洗马”,是洗马镇正在打造的农业公共品牌,名称源于镇名的传说——元朝末年,“苏容娘娘”征战到此,令侍从下河清洗战马,故而得名。

  曾为古代县治所在地的洗马镇,以米粉、谷酒、豆油皮等土特产闻名,但产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商标品牌杂,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卖出优价。

  “区域公用品牌是市场的敲门砖,以此倒逼洗马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镇长郭校风说,今年,洗马镇与省粮油集团签约共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鼓励镇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市场主体入驻,集中力量共同叫响“溪水洗马”。

  洗马豆油皮第一人周德旺从中看到了希望。“豆油皮的磨豆、点卤、烧浆等全靠手工,4名工人每天只能生产3000张,一年下来200多万元收入,买卖不温不火。”周德旺说,牵手省粮油集团,可以改造工艺走向规模生产,意味着品牌响、销路广。

  同样振奋的还有王领青。2017年,他看中谢家坳村农田连片平坦、水源充足,一口气流转1300亩建起稻虾连作基地。“养虾的利润每亩4000元左右,如果产业链延长到加工环节,效益更高。”王领青说,过去苦于没有厂房和品牌,不敢轻易“尝鲜”,现在发展的底气足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