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聚焦“补短” 提升效能-黄梅探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2019-12-15 07:45:21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
0

县名沿用1421年的黄梅县,连续4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被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2018年7月,黄梅县启动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黄冈唯一获批的县市。“相对国家示范区中西部标准,省级要求更高。”该县文旅局局长张贵球介绍,县委县政府以此倒逼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创新制度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一年多过去,探索出了哪些有益经验?成效如何?

810万元办成5000万元的事

初冬夜晚,苦竹乡文化站三楼排练厅却热闹得很。来自该乡杨谷村的一群妇女,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正热情奔放地排练广场舞《踏歌起舞的中国》。“以前没处学,天冷也不好找场地;现在在室内有人教,我们的广场舞越跳越好。”村民胡剑梅开心地说。

一年前,这幢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的三层楼还是“计生服务站”。“由于功能调整,大楼里无人办公,成为卫健委的闲置资产。”苦竹乡文化站站长蔡四海说,“而老文化站不到300平方米,是个危房,平时无法开展活动。”

乡镇文化站设施滞后,是黄梅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最大短板。创建以前,全县16个乡镇文化站有14个不达标——面积小、功能少。蔡四海说,以人口不到3万的苦竹乡为例,文化站建筑面积必须达到300平方米,新建一个至少需要200万元。

钱从哪来?地到哪找?去年12月,苦竹乡政府将计生服务站调剂为文化服务站,产权属于卫健委,使用权归文旅局。30万元改造费用,县里补贴25万元,乡里筹集5万元。今年6月,改造后的文化服务站投入使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黄梅不囿于文化站产权归属文旅局的传统思维,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鼓励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联建、调剂等多途径完成站舍建设任务。县里对新建文化站每平方米补助1000元,改扩建文化站每平方米补助500元。

“算下来,县财政810万元奖补,办成了5000万元的事情。”张贵球说,目前,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投入运行,5个正在建设中。

借书证从300个增加到9000个

场馆建起来,更要用得好。

黄梅县图书馆,群众刷身份证就能入内,在屏幕上选择业务类型,将图书放置在面板上,刷身份证、电子借阅证均可完成借还,不用支付押金。“这里借还书方便,冬暖夏凉,我每天有7个小时待在这里。”准备考研的黄梅女孩李赐缘说。

馆长黎红艺提供了一组数据:图书馆三层楼7760平方米,现有藏书32万册,办理借书证的读者接近9000人,今年前11个月借书12.85万人次,周末每天接待2000名读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12月搬到新馆之前的数据:两层楼2000平方米,藏书20万册,只有300人办理借书证,一年借书不到1万人次。

变化的背后靠什么?在黎红艺看来,其一,政府投入2.2亿元,高标准建成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搬到这里的图书馆硬件大幅提升;其二,源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黄梅做法”:在乡镇文化站、学校、军营、村(社区)建立分馆和服务点,总馆负责图书的采购、编目、标引等,分馆和服务点开展日常办证、借还和阅览等读者服务工作,群众无需进县图书馆即可借阅图书,全县实现图书资源通借通还、电子资源共享。

设施孤岛运行、资源分配不均、人员上强下弱、服务城乡有别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黄梅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引申开来,打造以县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支馆的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将“中心”和“末端”紧密相连,以“人”为纽带实现文化资源、服务和品牌上下互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

县级剧团四度晋京演出

11月28日至29日,大型古装黄梅戏《青铜恋歌》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展演。作为“2019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青铜恋歌》讲述的是楚王为护国兴楚,铸护国利器“天下第一剑”的动人故事。

这是县级小剧团——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第四次晋京演出。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剧院,迄今已经历十一代演员,如今既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徐记柱、张莉等资深演员,也有市级传承人余文新、邢凌云、方荣智等中坚力量,编演的《於老四和张二女》《奴才大青天》《传灯》《天上掉下爹》《桃花开了》等多部黄梅戏舞台剧获全国全省艺术节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屈原奖”等60多个奖项。

文艺精品不断,是黄梅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优势。“立足本土,才能创作文艺精品;根植群众,文化更具生命力。”黄梅县是黄梅戏发源地,“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黄梅戏受众占全县常住人口总数的98%。2006年,黄梅县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黄梅县通过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开展戏曲进校园、举办艺术节等途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

“在黄梅戏的故乡听戏,原汁原味真过瘾。”12月6日,在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周末剧场”看完演出后,来自九江的游客张笑意犹未尽。半年前,投资300万元建成的“周末剧场”正式启用,配有先进的灯光音响和166个座椅,每周五、周六“常态化”演出,以名家名段、经典折子戏以及戏曲音乐会等多元素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与观众见面,上座率场均超七成。

剧院副院长李武说,大剧场运营成本高,多是春节期间的惠民演出,平时很少开放演出,“周末剧场”让戏迷“解渴”,演员也有了一个常态化的戏曲演出阵地。

“县聘乡用”破解人手不足

对照示范区7个方面35项指标要求,黄梅公共文化服务仍有难题待解:乡镇文化站缺人做事。

“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一个人忙不过来,公共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蔡四海说,他是“以钱养事”聘用工作人员,一个人在苦竹乡文化站坚守了两年。

按照每站至少3人的创建标准,黄梅缺口50%以上,且现有人员年龄老化,50岁以上达20人。

缺人怎么办?黄梅探索建立乡镇文化站“县聘乡用”机制,通过文化馆总分馆制度,派驻16人到乡镇分馆(文化站)工作。“县编办已发文同意县文化馆增加事业编制10名,人员从事业单位调剂。”黄梅县文旅局创建工作专班负责人欧阳群雄说,调配工作将于本月启动,人员有望春节后全部到位。

去年新建成的小池文化站,建筑面积和功能均居鄂东乡镇首位,人员配备最齐整,4名工作人员中,两人是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资金由镇政府提供。站长李华说,“县聘乡用”人员到位后,站里将设置文化活动策划岗位,力争周周有活动。

此外,黄梅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招募管理办法,全县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700多人;培育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全县村级业余文艺团队1100余个,每个社区、村文艺团队不少于2支。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