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谋划“十四五”规划应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这些国家战略性、前沿性的新型产业,整体地布局谋划,让其他市州也能入块,也能同城发展,也能上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要高度关注创新源,这个源头就是武汉地区的高校院所及百万在校大学生,这是支撑湖北发展最重要的新动能。高校的企业总体上是高质量的轻资产,但运行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建议省国资委要用好“省高新投”这个平台,用新的理念把优质资源用好盘活,要多考虑顶层大策划,善于发现它的唯一,再做成湖北第一、世界第一。
防风险也非常重要,国家是防“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省里要防“小黑鸭”事件。国资国企防风险不要单纯地局限于国企,要用整体的经济思维。
银行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王浩(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在服务全省重大战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下一步,将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与国资国企的合作,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大力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努力破解融资瓶颈制约,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成为服务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周银林(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高级专家)
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以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为已任,累计向国有企业投放贷款629亿元,有力支持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下一步,将认真贯彻国家“稳金融”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用活股权融资、基金合作等金融工具,助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四个转变”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傅立民
全省国资国企紧紧围绕“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主动作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费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中国信科集团突破超大容量光传输,蝉联中国光通信最具综合竞争力企业10强榜首。湖北铁投集团主导建设的汉十高铁正式开通,一线串起汉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中国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等一批中央企业落户湖北,为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注入新动能。湖北文旅集团打造“灵秀湖北”靓丽名片,助力鄂西绿色发展。省交投集团、湖北机场集团大力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打造“中国孟菲斯”。湖北能源加快建设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备基地,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交易平台。中建三局、中南设计集团、武汉地产等国有企业圆满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场馆建设、赛事保障重大任务。省长投集团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国资国企要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力推“四个转变”,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坚持改革重组、完善机制,推动一般企业向一流企业转变;坚持优化布局、专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四面发力向聚焦主业转变;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推动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强化企业党建,建设“清廉国企”,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石军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工商管理系主任)
从全省来看,国资国企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压舱石和顶梁柱的作用。未来三年是关键的历史阶段,国资国企要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国资委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引,推动企业围绕强化主责主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和完善激励机制,深化管资本为主改革,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对于制度创新的包容性。
国企要保持战略定力
潘峰(省联投集团外部董事,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不断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董事会的机构。根据《企业法》和《湖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董事会建设指导意见》成立董事会专业委员会,明确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建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明确基本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
薛玮(湖北工建集团外部董事,湖北中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资监管部门应重视能力建设。尤其应该重视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人才,应对经济形势、走向,进行系统的连续性的研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要建立评价系统,要建立预警机制,也要建立比较好的介入机制。应加强董事会建设和管理。加强企业章程和规范管理,厘清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责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