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立德树人 厚植红色基因——襄阳市樊城区积极探索思政课与主题教育融合推进
2019-12-12 17:39:51   来源:湖北日报

11月29日,襄阳市二十中教育集团举办“红心向党 红歌联唱”社团展演活动。图为一年级2班合唱社团的学生们深情唱响《歌唱祖国》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与祝福。(冯燕 摄)

“长征文化长廊”中探寻“长征精神”精髓、翰墨苑中品赏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激发爱国情怀……近期,襄阳市樊城区各学校思政课实践中心成了学生们的“打卡网红地”。

促进思政课与主题教育深度融合,让思政课贴近孩子们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听得懂、学得进、有效果,让党的思想理论润泽学生们的幸福童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将思政课与主题教育融合推进,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全区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化育人重熏陶

用红色阵地凝聚精神力量

一张张历史英雄人物图片、一个个英勇抗战故事、一本本红色经典书籍……在学生解说员生动形象的讲解中,前来参观的人们仿佛回到那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漾起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日前笔者在长征路小学“长征文化长廊”内看到的情景。

“长征文化长廊”是长征路小学的“妙笔”。走进该长廊,与长征红色记忆相关的诗词、人物、故事、图片和长征路线图等,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历史长廊”。顺着这条“历史长廊”,学生们探寻到了“长征精神”的精髓。“‘长征文化长廊’由学校党支部引领和推动,党员教师带头参与,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饮水思源’,感恩革命先烈,还激励学生们不忘传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勇于担当,争做祖国的栋梁之材。”该校党支部书记金高明如是说。

文化建设植入红色基因是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与主题教育融合”正是该区积极探索党建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首要工作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工作在于德育,德育的关键是文化熏染。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品格的有效途径。把红色基因融入学校文化,让党的思想理论润泽学生们的幸福童年。”这已成为全体樊城教育人的共识。

为解决教书与育人之间“两张皮”问题的困扰,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思路,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红色文化育人为突破口,以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为主渠道,结合思政课实践中心的建设,认真开展德育工作,该区“思政课与主题教育融合”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着“全国书法特色学校”称号的襄阳市米公小学,以“书写人生、奠基未来”为办学理念,在组织师生研修书法的同时,深入挖掘书法教育的育人功效,用书法艺术熏陶、感染、激励全校师生,让书法教育成为促进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重要载体;襄阳市前进路小学以“为了怒放的生命”为办学理念,把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襄阳市诸葛亮中学以“育智慧学子、成多彩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忠贞爱国的意志品质,截至目前,该校学生已收到专利授权书849项;襄阳市方圆学校从“胸襟、智慧、规范”三个方面诠释“方圆”文化,让“方正做人,爱党爱国”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襄阳市长虹路小学着力打造“七彩长虹——红心最亮”的校园文化……

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滋养,这些红色基因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变成他们言行举止中的一部分,全区各校也涌现出段廷翀、刘果妮、吴冠颖等一大批荣获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优秀学生。

课程育人重融入

红色党建课开到学生课堂

“每年‘双11’购物狂欢节,中国电商能够拉动全球贸易的增长”“中国高铁带动印度尼西亚冶炼、运输、基建等行业的发展”……在襄阳市十九中的一节《与世界深度互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们积极地列举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他们越说越激动,越说越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在告白的过程中,学生们情之所至,眼含泪花,浓浓的爱国情怀在课堂上漫延开来。

思政课只有情真意切,才能入脑入心。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刘玉文说,“我们反对思政课中的空洞说教,倡导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积极引导学生汲取革命传统的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在开展集体下校常规调研视导活动,帮助学校、教师纠偏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思政课教师瞄准短板苦练内功、精准发力,基于“学”设计“教”,摒弃教师独角戏,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用好时政、提好问题、做好互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推动思政课更加丰富多彩。

襄阳市松鹤路小学紧贴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莲·廉”校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用新方法将专业性很强的政策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年级特色活动课程。襄阳市二十中、三十一中、三十五中、三十九中等针对部分思政课教育感染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开展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真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望闻问切中了解历史、感知社会。大庆路小学、新华路小学、人民路小学、晨光小学等学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主动对接学生心理需求,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让思政课变得有理、有据、有趣,让学生眼中有景、有诗、有画,有效提升思政课堂学生抬头率、点头率。

为确保思政课真正能让“政策理论”“红色基因”入脑入心,樊城区教育局通过为思政课教师搭建网络培训、集智备课、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樊城好课堂”“名师送教”等多种研训平台,对思政课及其他学科教师经常开展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促进课任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提高理论功底、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让广大教师善于汲取养分,涵养深厚学识,成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播育者”。

实践育人重体验

厚植红色基因唱响“主旋律”

“当举着五星红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拍照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如果没有烈士们的牺牲,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国庆节以来,随着襄阳市樊城区“带着国旗去旅行·我和国旗合个影”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在假期选择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与国旗合影,以此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樊城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依托春节、端午节、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节日,要求学校根据校情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好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教学新载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辐射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动手动脑,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分别挂钩联系中小学,构建垂管体系和横向联动网络,形成评价合理、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同时,将学校团委、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广播站、鼓号队等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新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载体,通过深化“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18 岁成人仪式”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团员、队员意识教育。通过开展系列的信念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明确前进方向,传承红色基因。

樊城区各学校积极探索搭建、利用有效的互动平台,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让学生们真正走近“红色文化”,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全区成立了1100余个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学生社团。组建小记者团,探访红色文化;组建摄影社团,拍摄反映红色文化的影像;组建合唱社团,唱响红色歌谣;组建文学社团,让他们用笔写出能人志士的正能量;利用现有的古筝社团、葫芦丝社团、竖笛社团弹唱红色乐曲;诵读社团吟诵红色诗篇……

全区各校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线上参与网上献花和祭拜、征文评比等方式,激发广大团员、少先队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长汉路学校、长虹路小学、二十九中学教育集团、王伙小学、三十八中、牛首一中、太平店中学等分别组织学生到襄阳烈士陵园、肖庄革命纪念馆、尧治河红色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牢记时代使命,勇担祖国重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