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在海口全球贸易之窗大厦内,工作人员进入办公区域工作。(新华社发)
一个经济体,发展动力足不足、潜力大不大、活力强不强、魅力够不够,观察角度有多个。外资,是一扇直观窗口。
“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球发出“中国邀约”。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预期不稳背景下,各地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资进得来、留得住、能共赢,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更加坚定,在与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道路上稳步向前。
“中国的开放机遇,就是我们的发展机遇”
初冬的海口,温暖如春。大英山CBD核心区内,韩国柱玲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金秀珉跟同事们忙着处理业务。
柱玲公司今年9月在海口注册成立并入驻全球贸易之窗。与柱玲公司一同签约入驻的,还有27家韩国企业,涉及贸易、服务、医美等多个领域。
“中国要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我们非常看好。”金秀珉接着说,“中国的开放机遇,就是我们的发展机遇。”
今年前10个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实际使用外资7524.1亿元,同比增长6.6%。这意味着,每天平均有1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诞生、约25亿元外资落地中国。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近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或许可以作答: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外资“磁吸力”持续强劲的背后,蕴含着中国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言出必行的大国担当。
负面清单越缩越短,开放领域越来越宽。上个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一系列“做减法”的措施,让中国跑出开放“加速度”。
“不得不说,在开放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首次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身份访华的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相信中国未来在包括金融、资本等各个领域都将继续保持开放。”
“在中国、为世界”成外资扎根新主流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外资不断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不仅是看中中国的巨大市场,更看好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驱动力。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但我们还是加大在华投资,为什么?”在中国已经生活两年多的秋山佳信盯着记者,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既能契合中国小型轻量、节能环保的需求,又能兼顾运动性能提升。”
秋山佳信是全球自动变速器主要生产商、日本加特可(广州)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介绍,加特可2007年落户广州,十几年来经过几次“扩容”,年产量已经达到120万台,“现在不是愁订单,而是超负荷运行”。
就在上个月,加特可在江苏张家港独资设立中国区第二家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运营,年产能预计48万台。
全球最大的外币兑换公司通济隆、全球化学品生产和分销巨头昂高化工、全球乳制品巨头恒天然……11月,又一批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至此,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总数增至1163家。
从大连到成都,从西安到武汉,中国广袤土地上,外商投资企业或设立地区总部,或大手笔投资,呈现愈加活跃态势。商务部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吸引外资同比增长6.6%,其中,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300多个,增长5.4%。
当好“服务员”,让外资留得住、过得好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
“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和成效,远超我的预期。”秋山佳信告诉记者,原本他以为,中国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主要“面向正在考虑来华投资的人”,没想到对于深耕中国十多年的加特可,这些政策也都适用。
世界银行最新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继去年一次性跃升32位后,今年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再次提升15名至第31位。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永远在路上。有理由相信,一个持续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