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退水进”的生态保护中,渔民上岸的安置问题解决得越妥善,越有温度、有准头,推进过程的艰难程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曾经几乎被精养鱼池分割殆尽的汉川汈汊湖,开始重现昔日烟波。
汈汊湖退垸(田、渔)还湖的背后,是8000多村民改变“靠水吃水”的传统生存方式。当地充分了解民意民情,广泛听取意见,积极为湖区群众就业创业进行帮扶。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每一个湖泊遇到的问题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退垸(田、渔)还湖,恢复水生态,造福子孙后代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的要拿掉湖区渔民现有的“饭碗”,又谈何容易。在一些地方,一提湖泊保护,干部就会给渔民做思想工作。的确,思想工作要做,但有没有带着感情做,是否设身处地为渔民着想,效果大不相同。在“人退水进”的生态保护中,渔民上岸的安置问题解决得越妥善,越有温度、有准头,推进过程的艰难程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生态保护是千秋大业,容不得讨价还价,渔民生存是民生大事,同样来不得半点含糊。在一些地方的湖区保护中,有人觉得退垸(田、渔)还湖工作事大,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生态保护工作本身。在渔民上岸的安置上,有的政策制定不合时宜,没有充分摸清渔民的特点和诉求;有的尽管制定了补偿政策,但还存在落实慢半拍、打折扣的现象;还有的觉得渔民“觉悟低”“不配合”,工作走访时流露出生硬、疏离的态度。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只会让推进工作难上加难。但凡是生态工作推进较好的地方,一定是群众安置工作做得到位,能把群众困难想充分,并妥善解决好的地方。
在这个向前奔跑的新时代,个人与国家社会生活的交集越来越紧密。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国企改革、市政拆迁……在越来越多的大事之中,个人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系。如何在具体的问题中化解矛盾、增进共识、集聚发展的力量,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能力,考验的是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水平。同渔民安置问题一样,处理好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企业的存留,维护好市政拆迁中群众的正当权益,平衡好复杂的利益矛盾,都是一道道待解的治理方程式。破解的秘诀,在于我们有没有把每个人的合理诉求和内心情感关照到,有没有将心比心,把人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化、人性化。任何工作的推进,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把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先解决好,何愁我们的工作推不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