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荫荏苒,斗转星移。屈指算来,《虎将军》上演至今,已逝去三十年了。时光倒流,初心难泯。已进古稀之年的我,常常追忆起三十年前《虎将军》上演的岁月。
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岁月,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一段将广水市楚剧团推向事业高峰的岁月!那时,正值广水市楚剧团三十而立之年。壮丽的年华,蓬勃的朝气和沸腾的热血,铸就了一个宏伟的壮志,势必干出一番永驻史册的雄伟大业!加上著名导演的呕心沥血,匠心独具,酿出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正剧《虎将军》!
《虎将军》的上演,轰动京城,风靡扬州,震惊武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文化部特别奖和首届全国文华大奖以及全国现代戏观摩赛大奖的获得,广大观众的喝彩,文艺戏剧界的赞誉,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时间,轰轰烈烈,沸沸扬扬,把《虎将军》推向了高潮。同时,也把广水市楚剧团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那时,我作为广水市楚剧团《虎将军》剧组的领队,率团一下扬州,两上京城,三临武汉,四到孝感。与全团上下同吃同住同行动,历时三载,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个中的酸甜苦辣,我也一一尝尽。所以,剧组最后一次从北京演出回来,在市四大家领导设宴接风会上,我引用了曹雪芹的一个道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今,已时隔卅载,其间经历的许多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我都逐渐淡忘。唯有《虎将军》历经的点点滴滴,在我心灵深处打下了永久的烙印,今生今世永不磨灭,并时常魂牵梦绕,勾起一幕幕揪心入骨的回忆。
回忆《虎将军》,首先忘不了的是余导演。没有余笑予,就没有《虎将军》。“我笑我自己”,这是余导演第一次与我们见面时的自我介绍。一个矮矮胖胖、黑脸粗皮肤的五十多岁的汉子,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全国著名导演。但,就是他,把一个描写悲悲切切伤痕文学的《将军泪》改编为威震敌胆、叱咤风云的《虎将军》;就是他,把一个长期在乡村演草台戏的县级剧团整顿为能进中南海演出并获全国大奖的重点剧团;就是他,把一群未见过大世面的幼稚小演员调教为国家二级三级演员。余笑予的过人之处,是不仅教人如何演戏,而且教人如何做人。在《虎将军》未出名之前,他一再鼓励演员树立信心,藐视困难,争取成名成家。但当戏演到北京和扬州,获得一个个荣誉,好多演员已不能自持,昏昏然时,他又告诫演员:“当别人不把你当人时,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人;当别人都把你当人时,你一定不要把自己太当人了。”这就是余笑予,他不仅导出了一台戏,而且教出了一辈人!他念念不忘我在这个戏中起的重要作用。许多年后,他在病中告诉看望他的广水剧团团长张国强:“那台戏,要是没有熊部长就搞不成!”他走时很平静,脸上带着安详的微笑。我猜想:西天王母可能要排一台大型歌舞,特邀余笑予上天当导演去了。
回忆《虎将军》,忘不了我们的老局长。当时,市文化局局长徐学文已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别人这个年龄正是考虑退路的时候了,他却冒着风险,带领剧团演了一台大戏!演大戏是需要巨额资金的。为筹集资金,他和我一起不知看了多少冷漠的面孔,不知跑了多少曲折的路程,不知费了多少唇舌和心机!在武汉,在扬州,在北京,我们常常找遍大街小巷,住五块钱的小店而不敢驻足宾馆;吃三元钱的盒饭而不敢奢望饭店;自带黄瓜而不敢光顾水果摊;自备茶水而不敢消费饮料。为的是节约每一块铜板,演成功这台戏!他风雨三年,马不停蹄,披星戴月,毫不懈怠,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可惜的是,当《虎将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待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首届文华大奖时,徐学文同志已经功成身退,当了文化局的视察员。每当我为此事发表感叹时,老徐却坦然一笑说:“总算把那台戏弄成了!”他一生不重名利,不计得失,活得很轻松。十年后,他因心脏病发,溘然长逝。
回忆《虎将军》,最难忘的一幕是李先念主席在中南海的接见。那是1991年6月21日,《虎将军》剧组奉文化部调令第二次进京演出的最后一晚。根据剧组全体同志的要求,我找到李先念的秘书曾庆林同志,要求李主席能够接见剧组代表。要求归要求,能否实现,谁也没抱多大奢望。没想到,这一愿望竟变为现实!接见是在中南海李主席家中的会客室里。李主席当时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且身体不好,许久未见外宾和客人,这次能接见我们实属例外。工作人员为照顾李主席身体,一再叮嘱我们只握手照相,会见十五分钟即可。谁知李主席一见湖北老家来人,竟高兴万分,连声叫我们坐下。一谈起来更是兴奋不已,笑语不断。他回忆当年在大别山,在应山打游击,兴修水利的事;回忆在湖北省当省主席时与戏剧界老艺人打交道的事;回忆他如何扶持陈伯华组建汉剧院的事;回忆同徐海东同属“难兄难弟”的事。老人家思路清晰,毫无倦意。要不是旁边的工作人员一再示意,我们真不愿离开。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事隔一年,即1992年6月21日晚,李先念主席因病离开了我们。我当即以“永恒的怀念”为题,写了一篇怀念李主席的文章。此文在《湖北日报》发表后,又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伟大的人民公仆——李先念》(江泽民题写书名)一书中登载。
回忆《虎将军》,永远忘不了那班演员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风雨同舟,历经三载。我常常为他们训话,为他们喝彩,为他们流泪,也为他们搞服务,打前站。时间长了,他们不喊我“部长”,而喊我“老政委”。我与《虎将军》剧组的演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一名演员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钟和平,他是当时剧团的党支部书记,《虎将军》中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的扮演者。他既要当演员,演好角色;又要当领导,带好一班人。他还要跑社交,打前站,搞服务,管后勤。他身兼多职,全方位操劳。他一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在《虎将军》剧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是个人才,后来被孝感市文化局看中,上调走了。张太平,是《虎》剧中的主角,徐海东大将的扮演者。他魁梧的身材,刚健的气质,深厚的功底和灵活的发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虎威大将的光辉形象。徐海东大将的夫人周东屏女士见到张太平时,格外喜爱,连忙拉到身边合影。可惜那年月,张太平命运多舛。心爱的女儿丧身在自己表演的舞台,心里在淌着血,还要坚持上台演完自己的角色。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深明大义的胸怀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知有多少人都为张太平的不幸和壮举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万平贵,剧团的副团长,《虎》剧中肃反局长的扮演者。他虽演反面角色,但演得格外认真,活灵活现。在北京演出结束时,李德生老将军走上舞台,一边握着万平贵的手,一边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傢伙,在长征途中,我就差点被你杀了头!”陈健生,《虎将军》的副导演。他不仅要负责排戏,还要做演员的思想工作、后勤工作。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做事。可惜好人命不长,《虎将军》尚未演完,他就英年早逝。张红,楚剧团的女主角,她演《虎》剧中徐海东老年时期的夫人。由于她的成功演出,获得了国家二级演员的职称。她不计得失,不争名利。分什么角色就演什么角色,而且要演就演好。她人缘好,与谁都合得来。可是,老天不眷顾她。人刚到中年就身患绝症而去。周琴琴,《虎》剧中少夫人的扮演者。一个聪明、漂亮而文静的姑娘。由于在《虎》剧中的成功表演,二十出头便评上国家三级演员。她本有辉煌的事业和不可估量的前途,但因剧团在全国面临大形势下,遗憾地跳槽去了。还有《虎将军》中高团长的扮演者张国强,顾团长的扮演者雷文海,邵小姐的扮演者胡丹丹;还有秧子的扮演者、麻雀的扮演者、詹大南的扮演者、陈结巴的扮演者;还有那搞音乐的、管灯光的、管音响的、管化妆的、管服装的、管道具的,我都非常熟悉,至今大部分人都能叫出名字来。
威震一时的《虎将军》已谢幕三十年,《虎将军》的辉煌已载入史册。但《虎将军》的精神仍在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多年来,广水市楚剧团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二十强先进团。正所谓:
虎将雄风今犹在,
驰骋疆场应有时。
(熊宗荣)
注:《人间正剧》十篇文章已连载完毕,文中引用的领导人讲话,均源自当时的现场录音。